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論膏濁病

膏、濁病名始見於《內經》。 生理狀態下, 膏、濁參與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病理狀態下, 膏濁致病廣泛, 變證叢生, 尤其與多種代謝紊亂性疾病及心腦血管病發病密切相關, 所涵內容廣泛。 本文基於《內經》膏濁論述, 探討膏濁病成因、發展、轉歸、治療等內容, 以期為代謝相關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提供思路。

膏粱厚味是膏濁病

關鍵形成因素

膏濁, 來源於飲食, 生理狀態下為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 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五穀之津液, 和合而為膏者, 內滲於骨空, 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氣歸於權衡。 ”然而, 若飲食營養過剩, 不能完全被運化輸布, 則所生膏濁為病理膏濁。 此時, 膏為體脂, 多餘之脂肪;濁, 表現為糖濁、脂濁、尿酸濁等。

膏、濁屬飲食中精微稠厚部分, 各類飲食中, 高脂肪、高熱量、高糖分等高脂飲食所含能量及高營養成分相對較多, 屬膏粱厚味之品。 若長期過量攝入高脂飲食, 會造成營養精微過剩, 這部分精微物質無法正常利用, 堆積體內, 可導致各種病變。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 足生大疔。 ”《素問·通評虛實論》:“凡治消癉, 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 甘肥貴人, 則高梁之疾也。

”《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內熱, 甘者令人中滿, 故其氣上溢, 轉為消渴。 ”《景嶽全書》:“消渴者, 其為病之肇端, 皆膏粱肥甘之氣, 酒食勞傷之過, 皆肥貴人之病也, 而貧賤者少有也。 ”均突出強調了膏粱厚味致病的始動因素作用。 國外大量研究亦表明, 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及缺乏纖維素膳食可促使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發生。

膏濁病治療重心在胃腸

《中醫匯通醫經精文》曰:“凡膏油皆脾所生物……脾氣足則內生膏油,透於外則生肥肉。 ”膏濁的生成與脾胃關係最密切, 脾胃功能正常, 則飲食精微完全為輸布利用, 所生之膏濁為生理之膏濁;而食入過量, 尤其過食肥甘厚味, 則易傷脾胃,

所謂“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素問·痹論》), 而“倍”主要為“脂肪”倍。 長期過食肥甘, 脾胃輜重太過, 難以將過剩之飲食完全運化輸布, 且肥者膩, 甘者滯, 肥甘之品最易影響脾胃正常運化, 脾胃壅滯, 不化精微, 精微堆積, 則生病理之膏濁。 中土壅滯日久, 由滯而虛, 可進一步影響脾胃腸腑運化功能, 加重病理膏濁的產生。 胃腸為飲食運化的樞紐, 膏濁病以過食肥甘為始動因素, 其發生與否與胃腸功能密切相關, 其發展經歷由脾滯到脾虛的過程, 因此, 膏濁病病理中心在胃腸。 這就提示, 膏濁的治療應著重於調理胃腸。

膏人是膏濁病的高危人群

病理之膏為體內過剩之脂肪。 長期飲食不節, 穀食壅滯中焦, 化生膏脂。 早期僅膏脂充溢, 土壅不甚,

表現為膏人, 未形成膏濁聚臟腑, 蝕血脈的病理狀態。 《靈樞·衛氣失常》:“膕肉不堅, 皮緩者, 膏……膏者其肉淖, 而粗理者身寒, 細理者身熱……膏者, 多氣而皮縱緩, 故能縱腹垂腴。 ”後世醫家宗《內經》之旨, 以經文為據進一步發揮。 如晉·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曰:“膏者多氣, 多氣者熱, 熱者耐寒也。 ”明·張介賓《類經》:“膏者澤而大, 故……肉淖垂腴。 ”“膏者即肥之脂膏, 謂如豕肉之紅白相間, 而有數層者為膏。 凝者曰脂, 澤者曰膏……是膏肥於脂也。 肉為皮肉連實, 自與脂膏者有間。 ”故膏脂過剩堆積體內, 形成的膏人特點是:“縱腹垂腴”, “皮緩”, “膕肉不堅”, “多氣, 多氣者熱, 熱者耐寒”, “澤而大”。 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腹型肥胖, 而脂人之肥, 為均一型肥胖, 肉人之肥實際為肌肉之肥,
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肥胖。 膏脂充溢腹部, 故腹部肥胖, 土壅而氣滯, 故多氣。 若土壅進一步發展, 愈加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水穀不歸正化, 則生成膏、濁等病理之物。

大量研究表明, 腹型肥胖與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征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我們課題組通過對1267例肥胖成人進行人體測量學等, 結果顯示, 1267例中, 膏人576例, 數量最多, 占45.5%, 其次為脂人351例(27.7%)和肉人(26.8%)。 三類人症狀中頻率出現最高的均是嗜食肥甘醇酒, 其中膏人在糖尿病、脂肪肝、血脂紊亂、痛風、冠心病等大多數代謝相關性疾病的患病率均比脂人、肉人多近10%及以上。

髒絡受損是膏濁病最終轉歸

膏, 即體脂, 濁, 包括糖濁、脂濁、尿酸濁等。 膏脂充溢, 聚于腹部, 形成腹型肥胖;堆積臟腑, 形成脂肪肝、脂肪腸等;糖濁、脂濁、尿酸濁等聚積血脈,隨血脈循行,形成血糖異常、血脂異常、血流變異常、高尿酸血症等。中土壅滯,影響肝木疏泄,易致土壅木郁,形成血壓異常。土壅日久,易化生內熱,以糖濁為主,波及肝胃者,可歸屬脾癉,最終可發展至消渴;以脂濁為主,清濁不分者,可發展為高血脂、高凝血症、高黏血症等;土壅木鬱,熱及肝膽者,可發展為代謝性高血壓。此時,膏濁病主要表現為多代謝紊亂,若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則損害臟腑、脈絡和絡脈,導致髒絡受損。

濁性黏滯,入於血脈,與血相裹,易沉積或留滯,如《靈樞·陰陽清濁》曰:“濁者其氣澀”,致血行不暢,血脈不利,形成淤滯狀態;“血不利則為水”,痰濕由生,即《證因脈治·痰症論》謂“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景嶽全書》亦言“氣血濁逆,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變為痰”。痰濁阻絡,血行澀滯,日久則變生瘀血。而痰濕瘀等病理產物可積於體內,損傷臟腑,亦可隨血脈流行,阻塞血行,損害絡脈、脈絡。若濕濁留戀,下注關節,則生痛風;尿酸濕濁,損傷腎臟,則成痛風腎,若痰瘀濁毒血阻於心脈,則發為胸痹,可見胸痛胸悶,甚可見手足青至節之真心痛;若入於神明之府,蒙蔽腦竅,腦脈受損,則成中風,神昏,偏枯;若損傷下肢血脈,形成動脈硬化,則肢體麻木疼痛,顏色紫暗,或見肢腫而重;濕濁瘀血毒邪,損傷腎絡,腎失開闔,可見水腫,蛋白尿等變證;瘀損目絡,輕者目視昏花,重則目視不明。故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可致變證百生,而髒絡受損為膏濁病的最終結局。

消膏降濁是膏濁病

基本治療大法

膏脂充溢,濁邪內生是膏濁病的病理基礎,因此消膏降濁是治療膏濁病的基本大法。其含義包括:消除膏脂、泄濁和化濁。泄濁,即通過通瀉的方法排泄濁邪;化濁,即促進濁邪的轉化和分解,加速代謝,以減少濁在體內的積聚。臨證時常用五穀蟲、山楂、紅麴、大黃等即是消膏降濁的體現。而針對某一代謝紊亂為主,其他代謝異常並存的情況,經常配合以下治法。

清胃降濁法 針對高血糖為主,主要表現胃熱的情況,應用清胃降濁法。如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清熱降濁消膏。

升清降濁法 針對血脂紊亂為主,主要表現為中焦清濁升降失調的情況,應用升清降濁法,如半夏瀉心湯等,泄濁邪,升清陽。

清利降濁法 針對高尿酸血症為主,主要表現為濕熱下注的情況,應用清利降濁法,如二妙丸等,清利降濁消膏。

清肝降濁法 針對高血壓為主,主要表現為肝膽濕熱的情況,應用清肝降濁法,如龍膽瀉肝湯等,清肝降濁。

對於髒絡受損,一般病情較為複雜,存在臟腑、脈絡及絡脈的損害,因此在貫穿活血化瘀法同時,還應針對不同髒絡損害分而治之。

提出膏濁病的臨床意義

綜上,膏濁病以過食肥甘為主要根源,以土壅為核心病機,治療重心在胃腸,由膏人,到膏濁病,到髒絡受損是膏濁病發生發展的三大階段,其最終結局為心、腦、腎、下肢大血管等髒(腑)絡(脈絡和絡脈)受損。對於膏濁病的防治可以總結為:預防重心在減脂(減少脂肪攝入),治療重心在胃腸(燮理中焦,消膏降濁),防治重心在髒絡(保護重要臟器和血管)。膏濁病更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於其實際涵蓋了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肥胖型)、血脂異常、代謝性高血壓、高尿酸血症、高凝血症、高黏血症、脂肪肝等多種代謝異常疾病,類似現代醫學的代謝綜合征,但範圍可能比代謝綜合征更加廣泛,從而為我們整體調控諸如代謝綜合征一類的多代謝紊亂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整體治療思想和整體治療手段是中醫的優勢,也是中醫攻克膏濁病的希望所在。

形成脂肪肝、脂肪腸等;糖濁、脂濁、尿酸濁等聚積血脈,隨血脈循行,形成血糖異常、血脂異常、血流變異常、高尿酸血症等。中土壅滯,影響肝木疏泄,易致土壅木郁,形成血壓異常。土壅日久,易化生內熱,以糖濁為主,波及肝胃者,可歸屬脾癉,最終可發展至消渴;以脂濁為主,清濁不分者,可發展為高血脂、高凝血症、高黏血症等;土壅木鬱,熱及肝膽者,可發展為代謝性高血壓。此時,膏濁病主要表現為多代謝紊亂,若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則損害臟腑、脈絡和絡脈,導致髒絡受損。

濁性黏滯,入於血脈,與血相裹,易沉積或留滯,如《靈樞·陰陽清濁》曰:“濁者其氣澀”,致血行不暢,血脈不利,形成淤滯狀態;“血不利則為水”,痰濕由生,即《證因脈治·痰症論》謂“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景嶽全書》亦言“氣血濁逆,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變為痰”。痰濁阻絡,血行澀滯,日久則變生瘀血。而痰濕瘀等病理產物可積於體內,損傷臟腑,亦可隨血脈流行,阻塞血行,損害絡脈、脈絡。若濕濁留戀,下注關節,則生痛風;尿酸濕濁,損傷腎臟,則成痛風腎,若痰瘀濁毒血阻於心脈,則發為胸痹,可見胸痛胸悶,甚可見手足青至節之真心痛;若入於神明之府,蒙蔽腦竅,腦脈受損,則成中風,神昏,偏枯;若損傷下肢血脈,形成動脈硬化,則肢體麻木疼痛,顏色紫暗,或見肢腫而重;濕濁瘀血毒邪,損傷腎絡,腎失開闔,可見水腫,蛋白尿等變證;瘀損目絡,輕者目視昏花,重則目視不明。故膏濁病進一步發展,可致變證百生,而髒絡受損為膏濁病的最終結局。

消膏降濁是膏濁病

基本治療大法

膏脂充溢,濁邪內生是膏濁病的病理基礎,因此消膏降濁是治療膏濁病的基本大法。其含義包括:消除膏脂、泄濁和化濁。泄濁,即通過通瀉的方法排泄濁邪;化濁,即促進濁邪的轉化和分解,加速代謝,以減少濁在體內的積聚。臨證時常用五穀蟲、山楂、紅麴、大黃等即是消膏降濁的體現。而針對某一代謝紊亂為主,其他代謝異常並存的情況,經常配合以下治法。

清胃降濁法 針對高血糖為主,主要表現胃熱的情況,應用清胃降濁法。如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清熱降濁消膏。

升清降濁法 針對血脂紊亂為主,主要表現為中焦清濁升降失調的情況,應用升清降濁法,如半夏瀉心湯等,泄濁邪,升清陽。

清利降濁法 針對高尿酸血症為主,主要表現為濕熱下注的情況,應用清利降濁法,如二妙丸等,清利降濁消膏。

清肝降濁法 針對高血壓為主,主要表現為肝膽濕熱的情況,應用清肝降濁法,如龍膽瀉肝湯等,清肝降濁。

對於髒絡受損,一般病情較為複雜,存在臟腑、脈絡及絡脈的損害,因此在貫穿活血化瘀法同時,還應針對不同髒絡損害分而治之。

提出膏濁病的臨床意義

綜上,膏濁病以過食肥甘為主要根源,以土壅為核心病機,治療重心在胃腸,由膏人,到膏濁病,到髒絡受損是膏濁病發生發展的三大階段,其最終結局為心、腦、腎、下肢大血管等髒(腑)絡(脈絡和絡脈)受損。對於膏濁病的防治可以總結為:預防重心在減脂(減少脂肪攝入),治療重心在胃腸(燮理中焦,消膏降濁),防治重心在髒絡(保護重要臟器和血管)。膏濁病更重要的臨床意義在於其實際涵蓋了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肥胖型)、血脂異常、代謝性高血壓、高尿酸血症、高凝血症、高黏血症、脂肪肝等多種代謝異常疾病,類似現代醫學的代謝綜合征,但範圍可能比代謝綜合征更加廣泛,從而為我們整體調控諸如代謝綜合征一類的多代謝紊亂疾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整體治療思想和整體治療手段是中醫的優勢,也是中醫攻克膏濁病的希望所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