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驗:白細胞曾減少到1,700/立方毫米, 現3,600/立方毫米。 紫瘢新發出時搔癢, 兩足及手經常發涼, 站久則腿脹, 紫瘢加深, 午後兩手心發熱, 易疲倦, 頭昏, 睡前周身皮膚搔癢, 飯後下腹部脹, 大便一天一次, 較溏, 溲色黃, 舌無苔而潤, 脈象沉遲微弦。 此證為脾經風濕, 絡脈鬱滯, 治宜祛風除濕兼清疏絡脈。
處方:
生地黃四錢 蒼術二錢 防風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梔子一錢五分 銀花藤五錢 威靈仙二錢 萆薢三錢 黃柏一錢五分 澤瀉二錢 酒炒地膚子四錢 炙甘草二錢 服九劑。 外用苦參一兩,
再診, 已無新起之紫瘢, 舊的紫瘢亦不搔癢, 服藥四劑時曾有腹瀉, 後五劑, 大便轉正常, 症狀亦有所改善, 脈舌如前, 原方再服二十劑, 囑忌酒, 並勿游泳, 半年後來信, 雲紫瘢未發, 一般情況良好。
按:紫瘢風為病, 《醫宗金鑒》認為:“由熱體風邪濕氣侵入毛孔, 與氣血凝滯毛竅閉塞而成。 ”故本例始終以祛風除濕兼清疏絡脈, 不三十劑而愈。 可見古人經驗是有實踐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