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黃某, 女, 3歲。 代訴發熱, 咳嗽, 食納欠佳4天, 經用羅紅黴素、阿莫西林等西藥效不顯著。 刻下症見:發熱, 咳嗽, 喉間痰鳴, 尚不會咯痰, 鼻流黃涕。 體溫:38.5℃。 舌質略紅, 苔薄黃。 按其右上腹, 則患兒哭鬧。 問及大便, 家屬曰:3日無大便。 辨病為膽咳, 證屬太陽、少陽合病, 膽胃不和, 肺氣失于清解。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0克, 半夏6克, 白芍10克, 枳實10克, 麻黃3克, 杏仁3克, 生石膏15克, 穀精草12克, 辛夷花3克, 甘草3克, 生薑3克。 2劑, 水煎服。 患兒服一劑則熱退, 大便通, 鼻涕少, 可稍進食, 仍咳。
二診:上方去枳實, 加前胡6克,
按:此案患者症狀有兩個特點:一是發熱, 右上腹疼痛;二是咳嗽, 鼻流黃涕。 患者並無“咳嘔膽汁”等《內經》所言典型膽咳症狀, 為何仍按膽咳治療?《金匱要略》雲:“按之心下滿痛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患兒發熱, 右上腹疼痛, 顯系膽府鬱熱, 故選方大柴胡東加減。 患兒咳嗽, 鼻流黃涕, 屬“鼻淵”範疇。 《素問·氣厥論》雲:“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 濁涕下不止也。 ”說明鼻淵可從膽經鬱熱論治, 這是因為膽經經過鼻的緣故。 大柴胡湯是膽經的主方之一, 吾師治療此證, 常加穀精草、木賊、青葙子、辛夷花等味, 療效甚好。 故筆者隨證加穀精草、辛夷花, 併合麻杏甘石湯, 以加強肅肺、清肺之功。 本案前後僅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