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臨床應用汗法, 多遵從《內經》“其在皮者, 汗而發之”的指導原則。 筆者曾以汗法治一銀屑病10年病史, 急性爆發患者, 效果良好。

喬某某, 男, 19歲, 2009年4月25日初診。

因慢性銀屑病急性泛發2月餘求診。 刻下症見:四肢厥逆, 皮損多為綠豆至黃豆大小, 數目多而遍佈全身, 頭面、軀幹、四肢、手足均有, 色紅, 鱗屑較多。 很少出汗。 左脈緩滑, 右脈細弱, 舌苔白膩略厚。 治以麻桂各半東加味:麻黃6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6克, 白芍9克, 僵蠶6克, 蟬衣6克, 小薊30克, 槐花10克, 蒼術6克, 蒼耳子10克, 白鮮皮15克, 大黃6克, 生石膏15克, 4劑。 生薑7片, 大棗3枚, 大米10粒為引。 囑禁忌生冷飲食,

多穿、多曬, 低強度長時間運動, 藥須溫服, 服藥後溫覆以得微汗。

4月29日二診:胸部已得微汗少許, 繼服上方。

5月13日三診:自覺汗出部位增多, 汗出處皮損明顯好轉。 因面部出汗少, 舌苔白膩甚, 舌下暗, 左脈細, 右脈浮弱。 先用麻杏苡甘東加味去除濕邪為主, 處方:麻黃10克, 桂枝9克, 杏仁6克, 甘草5克, 薏苡仁15克, 僵蠶6克, 蟬衣6克, 小薊30克, 槐花10克, 蒼術6克, 滑石30克, 公英15克, 荊芥10克, 防風10克, 白蔻仁6克, 半夏曲9克, 羌活6克, 石菖蒲6克, 薑黃6克, 大黃5克, 炒白術6克, 藿香6克(後下), 焦三仙各15克。 並告之膩苔變薄後, 用越鞠丸方加減散郁補氣陰, 處方:川芎15克, 蒼術9克, 神曲30克, 梔子10克, 淡豆豉10克, 麻黃6克, 連翹10克, 炒山楂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炒萊菔子10克, 陳皮6克, 黃芪30克, 黃精30克,

益母草30克, 蘇葉6克(後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5月23日四診:自訴上次第一方吃3劑後換方。 身上皮損明顯變薄, 瘙癢明顯, 面部發紅。 雙手脈緩弱, 舌苔變薄, 舌下紅潤。 改方為:麻黃6克, 羌活3克, 白蒺藜15克, 荊芥6克, 川芎15克, 蒼術9克, 神曲30克, 梔子10克, 淡豆豉10克, 連翹10克, 炒山楂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萊菔子10克, 陳皮6克, 黃芪30克, 黃精30克, 益母草30克, 白茅根30克。 水煎服, 日1劑, 連服1個月。

6月20日五診:左脈細弦, 右脈緩滑, 苔膩。 身上皮膚已不幹, 苔膩, 故于前方中去黃芪、黃精、白茅根。 為加強溫燥體內濕邪的力量, 加入草果5克, 乾薑12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7月1日六診:雙手脈細弱, 苔膩減, 不上火, 出汗不徹。 考慮脈弱為暑濕阻滯導致, 遂于方中加入香附6克, 厚樸6克, 陳皮6克加強理氣化濕之功。

汗出不徹, 故另加生薑7片作藥引, 囑如不上火, 則每日逐加7片。

7月8日七診:生薑加至49片, 服藥則汗, 微有牙痛, 生薑維持在49片。

7月15日八診:出汗較多, 在49片生薑基礎上, 加入溫白酒一兩, 藥後服用為引。

7月29日九診:出汗均勻, 皮損大部分消失, 囑一周後停藥。

停藥後繼續每日飲溫白酒3兩, 堅持多曬、多動、多穿、多吃辛味溫熱食物, 自療鞏固。 停藥後持續好轉, 2月後皮損全部消失, 隨訪至今體健。

按:在本例患者的治療中, 用藥一直以辛溫為主, 少佐寒涼、滋膩, 以“汗出而解”為目的, 取得良好療效。 在這一過程中, 方藥使用的正確是得效的一個原因, 而治療中使用的大量生薑、溫白酒等辛味溫熱食物, 則是得效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 不僅在治療時可助藥力,

而且在藥物治療結束後, 可以單獨起到食療鞏固的作用。

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為“食治”專篇, 強調“夫為醫者, 當須先洞曉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制之”, 其實不僅食物有治療作用, 日曬、運動、穿衣等都有針對“病源”的治療作用。 筆者在患者臨床治癒後強調食療, 利用食物的偏性調整患者體質, 與強調日光浴、適度運動、穿衣求暖一起合稱為“四多”, 為愈後不再復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恰合《黃帝內經》“治未病”之旨。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