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諸葛亮以醫道論政道

《三國演義》中,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一個精彩的篇章。 與張昭辯論道:“鵬飛萬里, 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屙, 當先用糜粥以飲之, 和藥以服之;待其臟腑調和, 形體漸安, 然後用肉食以補之, 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 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氣脈和緩, 便投以猛藥厚味, 欲求安保, 誠為難矣。 吾主劉豫州, 向日軍敗于汝南, 寄跡劉表, 兵不滿千, 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羸已極之時也。 新野山僻小縣, 人民稀少, 糧食鮮薄, 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 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 城郭不固, 軍不經練, 糧不繼日,

然而博望燒屯, 白河用水, 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 未必過此。 至於劉琮降曹, 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 此真大仁大義也。 當陽之敗, 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 扶老攜幼相隨, 不忍棄之, 日行十裡, 不思進取江陵, 甘與同敗, 此亦大仁大義也。 寡不敵眾, 勝負乃其常事。 昔高皇數敗於項羽, 而垓下一戰成功, 此非韓信之良謀乎……”一篇言語, 說得張昭並無一言回答。

孔明在這裡以醫道論政道, 實在是比喻得很貼切, 很有說服力, 也說明諸葛亮很熟悉醫學。 他說患了嚴重疾病的人, 必須先用糜粥以飲之, 和藥以服之, 待其臟腑調和, 形體漸安, 然後用肉食以補之, 猛藥以治之……若不待氣脈和緩, 便投以猛藥厚味,

欲求安保, 誠為難矣。 這十分符合中醫的治療大法。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 扼要地可概括為“八法”, 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清代程鍾靈的《醫學心悟》對八法作了更系統的論述, 並以此概括治法的內容。 論病之情, 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八個字來統之;論治病之方, 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來治之,

諸葛亮說:“譬如人染沉屙, 當先用糜粥以飲之, 和藥以服之;待其臟腑調和, 形體漸安, 然後用肉食以補之, 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 人得全生也。 ”對待重症病人, 就應該如此。

在病人正氣虛弱, 邪氣旺盛的時候, 如果一味地祛邪, 那麼必然使正氣更加虛弱, 甚至有造成病人死亡的危險。 此時此刻, 扶助正氣是十分必要的。 可扶正與祛邪相結合,

而以扶正為主;也可以“扶正以祛邪”。

對於一些慢性危重病人, 適當地滋補是必要的。 但如果病人太“虛”, 用“大補”是禁忌的, 如人參、鹿茸之類, 因為病人“虛不受補”。 不用大補, 僅僅適當地進補, 即中醫說的“扶正”, 能夠增強機體抵抗力。 只有抵抗力增強了, 病人才能抗住病邪。 諸葛亮說的是“用糜粥以飲之”, 就是適當地進補。

為什麼用“糜粥”呢?因為糜粥最容易消化。 粥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粳米, 煮得稀爛就是粥, 古代稱為糜。 熬粥最初可用大火, 待沸騰後轉用小火慢煮, 一直熬到水米柔膩如一。 這樣的粥, 對消化道毫無刺激, 虛弱的胃也很“受用”, 容易消化吸收, 同時有很強的滋補作用, 古人認為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假若在粥中加一些藥物,

就是藥粥。 藥粥的種類很多, 有人統計古今醫籍上的藥粥, 總數達500種以上, 加藥不同, 則有各種不同的治療作用。

如龍眼肉粥能夠健脾補血、養心安神;扁豆粥, 健脾除濕;籮蔔粥, 消食化痰;胡桃肉粥, 益腎潤肌;小麥粥, 養心除煩;赤豆粥, 清熱利水;山藥粥, 補腎生血;杏仁粥, 止咳定喘;芡實粥, 固精明目;茯苓粥, 健脾安神。

重症病人, 在食粥的同時, 用“和藥”以服之, 則會扭轉體質虛弱的局面。 待其臟腑調和、形體漸安之後, 再用肉食以補之。 肉有肥、瘦之別, 肥肉含脂肪多, 不適合病人吃;適合病人吃的是瘦肉。 瘦肉含有大量蛋白質, 而且是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 對於滋補身體是很有好處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