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阿米巴腸病

【概述】

溶組織內阿米巴(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 主要寄生於結腸內, 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結腸炎。 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蟲綱中最重要的致病種類, 在一定條件下, 並可擴延至肝、肺、腦、泌尿生殖系和其他部位, 形成潰瘍和膿腫。

【診斷】

阿米巴病的診斷, 除根據患者的主訴、病史和臨床表現作為診斷依據外, 重要的是病原學診斷, 糞便中檢查到阿米巴病原體為唯一可靠的診斷依據。 通常以查到大滋 養體者作業現症患者, 而查到小滋養體或包囊者只作為感染者。

㈠臨床表現:在作診斷時, 或腸阿米巴病不應忽視,

因阿米巴病缺乏特殊的臨床表現。 該病起病較慢, 中毒症狀較輕, 容易反復發作, 腸道症狀或痢疾樣腹瀉輕重不等, 故對腸道紊亂或痢疾樣腹瀉而病因尚未明確, 或經磺胺藥、抗生素治療無效應疑為本病。

㈡病原學檢查:

1.糞便檢查:

⑴活滋養體檢查法:常用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檢查活動的滋養體。 急性痢疾患者的膿血便或阿米巴炎病人的稀便, 要求容器乾淨, 糞樣新鮮、送檢越快、越好, 寒冷季節還要注意運送和檢查時的保溫。 檢查時取一潔淨的載玻片, 滴加生理鹽水1滴, 再以竹簽沾取少量糞親, 塗在生理鹽水中, 加蓋玻片, 然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為醬紅色粘液樣, 有特殊的腥臭味。 鏡檢可見粘液中含較多粘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

有時可見夏科一雷登氏結晶(Charcot—Leyden crystals)和活動的滋養體。 這些特點可與細菌性痢疾的糞便相區別。

⑵包囊檢查法:臨床上常用碘液塗片法, 該法簡便易行。 取一潔淨的載玻片, 滴加碘液1滴, 再以竹簽沾取少量糞樣, 在碘液中塗成薄片加蓋玻片, 然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 鑒別細胞核的特徵和數目。

2.阿米巴培養:已有多種改良的人工培養基, 常用的如洛克氏液、雞蛋、血清培養基, 營養瓊脂血清鹽水培養基, 瓊脂蛋白腖雙相培養基等。 但技術操作複雜, 需一定設備, 且阿米巴人工培養在多數亞急性或慢性病例陽性率不高, 似不宜作阿米巴診斷的常規檢查。

3.組織檢查:通過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直接觀察粘膜潰瘍,

並作組織活檢或刮拭物塗片, 檢出率最高。 據報導乙狀結腸、直腸有病變的病例約佔有症狀患者的2/3, 因此, 凡情況允許的可疑患者都應爭取作結腸鏡檢, 刮拭物塗片或取活組織檢查。 滋養體的取材必須在潰瘍的邊緣, 鉗取後以局部稍見出血為宜。 膿腔穿刺液檢查除注意性特徵外, 應取材於膿腔壁部, 較易發策滋養體。

㈢免疫診斷:近年來國內外陸續報告了多種血清學診斷方法, 其中以間接血凝(IHA)、間接螢光抗體(IFAT)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研究較多, 但敏感性對各型病例不同。 IHA的敏感較高, 對腸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8%, 腸外阿米巴病的陽性率達95%, 而無症狀的帶蟲者僅10%~40%, IFA敏感度稍遜於IHA。 EALSA敏感性強, 特異性高,

有發展前途。 補體結合試驗對診斷外阿米巴亦有圈套意義, 其陽性率可達80%以上。 其他如明膠彌散沉澱素試驗、皮內試驗等均有輔助診斷的價值。 近年來, 已有報導應用敏感的免疫學技術在糞便及膿液中檢測阿米巴特異性抗原獲得成功。 特別是抗阿米巴雜音瘤單克隆抗體的應用為免疫學技術探測宿主排泄物中病原物質了可靠、靈敏和抗干擾的示蹤式具。

㈣診斷性治療:如臨床上高度懷疑而經上述檢查仍不能確診時, 可給予足量吐根堿注射或口服安痢平、滅滴靈等治療, 如效果明顯, 亦可初步作出診斷。

【治療措施】

㈠一般治療: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 必要時給予輸液。 根據病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慢性患者應加強營養,

以增強體質。

㈡病原治療:

1.甲硝咪唑或稱滅滴靈(metronidazole):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較安全, 適用於腸內腸外各型的阿米巴病, 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 劑量為400~800mg, 口服, 1日3次連服5~10日;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 分3次服, 連續7日。 服藥期偶有噁心、腹痛、頭昏、心慌, 不需特殊處理。 妊娠3個月以內及哺乳婦忌用。 療效達100%。

2.甲硝磺醯咪唑(tinidazole):是硝基咪唑類化合物的衍生物。 劑量為1日2g;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 清晨1次服, 連服3~5日。 偶有納差、腹部不適、便秘、腹瀉、噁心、瘙癢等。 療效與滅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堿:對組織內滋養體有有高的殺滅作用, 但對腸腔內阿米巴無效。 本藥控制急性症狀極有效, 但根治率低, 需要與鹵化喹啉類藥物等合量用藥。 劑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計,成人每日不超過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連用6日。

本藥毒性較大,治療過程中應臥床休息,每次注射前應測血壓及脈搏,注意心律及血壓下降。毒性反應有嘔吐,腹瀉、腹絞痛、無力、肌痛、心動過速、低血壓、心前壓痛、心電圖異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兒、孕婦,有心血管及腎臟病者禁用。如需重複治療,至少隔6周。

4.鹵化喹啉類:主要作用於腸腔內而不是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對輕型、排包囊者有效,對重型或慢性患者常與吐根堿或滅滴靈聯合應用。

>碘仿,0.5g,1日3次,口服,連服10日,亦可加用1%>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腸。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偶有噁心、嘔吐和腹部不適。對碘過敏和有甲狀腺病者忌用。

5.其他:安特醯胺,口服,0.5g,1日3次,連續10日;巴龍黴素,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連服10日。以上3藥都作用於腸腔內阿米巴。

6.中草藥:鴉膽子,取仁15~20粒,裝膠囊內口服,1日3次,連續7日;大蒜,1日6g,分次生吃,連續10日;白頭翁,15~20g製成煎劑,分3次服,連續10日。

以上各種藥物除滅滴靈外,往往需要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聯合應用,方能獲得較好效果。

㈢併發症的治療:在積極有效的滅滴靈工吐根堿治療下,一切腸道併發症可得到緩解。暴發型患者有細菌混合感染,應加用抗生素。大量腸出血可輸血。腸穿孔、腹膜炎等必須手術治療者,應在滅滴靈和抗生素治療下進行。

腸阿米巴病若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如併發腸出血、腸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腦部轉移性膿腫者,則預後較差。治療後糞檢原蟲應持續半年左右,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復發。

【病原學】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形態變化可分為滋養體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養體期又分為大小二型,大型滋養體大,主要生活在腸壁組織裡;小型滋養體小,生活在腸腔內,營共棲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稱組織型大滋養體(簡稱大滋養體),後者又稱共棲成囊型小滋養體(簡稱小滋養體)。

㈠光學顯微鏡觀察:

1.滋養體:

⑴大滋養體:寄生在組織中,是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動的大滋養體體積變化較大,直徑12~60μm,15~30μm為常見。其蟲體分內質和外質,外質透明,約占全體1/3,內質較濃密,呈顆粒狀。運動時外質伸出,常形成單一的偽足,作定向移動即阿米巴運動。先是外質伸出舌狀或指狀偽足,隨即內質流入偽足,使整個蟲體向著偽足伸出的方向移動,在內質中常見被其吞噬的紅細胞。以鐵蘇木素染色後,可見一個圓形細胞核,呈泡狀,大小為4~9μm,平均5.3μm,核膜內緣一層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染色質粒,核的正中具有一個圓形細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與核膜間有時可見到網狀的核纖維。

⑵小滋養體:小滋養體生活在腸腔中,以腸道細菌和腸內容物為營養,不吞噬紅細胞,在生理鹽水塗片中體積較小,直徑12~30μm,其大小與大滋養體不易區別,內外質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細菌。經鐵蘇木素染色,細胞核的結構與大滋養體相同。

2.包囊前期:它是小滋養體形成包囊的過渡階段。此期體積變小,活動停止,新陳代謝降低,細胞質的內含物經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細胞核略有變化,核膜內緣的染色質顆粒較聚集,核仁稍變大,有時位稍偏。整個蟲體呈圓形。

3.包囊:圓球形,直徑5~20μm,囊壁厚約0.5cm,透明,折光性強,不被伊紅著色。在低倍鏡下,只是圓形的透明體,看不清內部結構。在高倍鏡下,隱約可見擬染色體(chromatoid bodies)與反光的圓形核。當用碘染色時,整個包囊呈淡棕色,比較清晰,核數1~4個,偶見8個。在單核或雙核包囊中,可見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狀擬染色體(可能是多聚核蛋白體)。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時,擬染色體和糖原泡逐漸消失。鐵蘇木素染色後,糖原泡在染色過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擬染色體更清晰,呈棍棒狀,兩端鈍圓。

㈡電鏡下觀察:

1.滋養體

⑴細胞表面結構:通過掃描電鏡觀察,Mccaul等(1977)首先發現滋養體表面有2~3μm長的微絲偽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報告,活的滋養體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細的皺紋,間有不規則的突出小梁,還有明顯的葉狀偽足(lobopodia)以及較長的絲狀偽足(filopodia),其數不定。透射電鏡觀察,這種絲狀偽足長度自數μm至30μm以上,直徑達0.1μm,其表面有單位膜結構,由質膜的延伸構成。以上兩人選我述微絲偽足和絲狀偽足似為同物。

透射電鏡觀察,滋養體的質膜是典型的單位膜,兩層較薄的電子緻密層(每層厚35~40

劑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計,成人每日不超過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連用6日。

本藥毒性較大,治療過程中應臥床休息,每次注射前應測血壓及脈搏,注意心律及血壓下降。毒性反應有嘔吐,腹瀉、腹絞痛、無力、肌痛、心動過速、低血壓、心前壓痛、心電圖異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兒、孕婦,有心血管及腎臟病者禁用。如需重複治療,至少隔6周。

4.鹵化喹啉類:主要作用於腸腔內而不是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對輕型、排包囊者有效,對重型或慢性患者常與吐根堿或滅滴靈聯合應用。

>碘仿,0.5g,1日3次,口服,連服10日,亦可加用1%>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腸。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偶有噁心、嘔吐和腹部不適。對碘過敏和有甲狀腺病者忌用。

5.其他:安特醯胺,口服,0.5g,1日3次,連續10日;巴龍黴素,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連服10日。以上3藥都作用於腸腔內阿米巴。

6.中草藥:鴉膽子,取仁15~20粒,裝膠囊內口服,1日3次,連續7日;大蒜,1日6g,分次生吃,連續10日;白頭翁,15~20g製成煎劑,分3次服,連續10日。

以上各種藥物除滅滴靈外,往往需要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聯合應用,方能獲得較好效果。

㈢併發症的治療:在積極有效的滅滴靈工吐根堿治療下,一切腸道併發症可得到緩解。暴發型患者有細菌混合感染,應加用抗生素。大量腸出血可輸血。腸穿孔、腹膜炎等必須手術治療者,應在滅滴靈和抗生素治療下進行。

腸阿米巴病若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如併發腸出血、腸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腦部轉移性膿腫者,則預後較差。治療後糞檢原蟲應持續半年左右,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復發。

【病原學】

溶組織內阿米巴的形態變化可分為滋養體期、包囊前期和包囊期。而滋養體期又分為大小二型,大型滋養體大,主要生活在腸壁組織裡;小型滋養體小,生活在腸腔內,營共棲生活,能形成包囊。所以前者又稱組織型大滋養體(簡稱大滋養體),後者又稱共棲成囊型小滋養體(簡稱小滋養體)。

㈠光學顯微鏡觀察:

1.滋養體:

⑴大滋養體:寄生在組織中,是溶組織內阿米巴的致病型。活動的大滋養體體積變化較大,直徑12~60μm,15~30μm為常見。其蟲體分內質和外質,外質透明,約占全體1/3,內質較濃密,呈顆粒狀。運動時外質伸出,常形成單一的偽足,作定向移動即阿米巴運動。先是外質伸出舌狀或指狀偽足,隨即內質流入偽足,使整個蟲體向著偽足伸出的方向移動,在內質中常見被其吞噬的紅細胞。以鐵蘇木素染色後,可見一個圓形細胞核,呈泡狀,大小為4~9μm,平均5.3μm,核膜內緣一層大小均勻、排列整齊的染色質粒,核的正中具有一個圓形細小的核仁,也可略偏位,核仁與核膜間有時可見到網狀的核纖維。

⑵小滋養體:小滋養體生活在腸腔中,以腸道細菌和腸內容物為營養,不吞噬紅細胞,在生理鹽水塗片中體積較小,直徑12~30μm,其大小與大滋養體不易區別,內外質分界不明,食物泡中含有細菌。經鐵蘇木素染色,細胞核的結構與大滋養體相同。

2.包囊前期:它是小滋養體形成包囊的過渡階段。此期體積變小,活動停止,新陳代謝降低,細胞質的內含物經消化或排出而消失。細胞核略有變化,核膜內緣的染色質顆粒較聚集,核仁稍變大,有時位稍偏。整個蟲體呈圓形。

3.包囊:圓球形,直徑5~20μm,囊壁厚約0.5cm,透明,折光性強,不被伊紅著色。在低倍鏡下,只是圓形的透明體,看不清內部結構。在高倍鏡下,隱約可見擬染色體(chromatoid bodies)與反光的圓形核。當用碘染色時,整個包囊呈淡棕色,比較清晰,核數1~4個,偶見8個。在單核或雙核包囊中,可見染色棕色的糖原泡(glycogen vacuole)以及透明的棍棒狀擬染色體(可能是多聚核蛋白體)。當形成具有感染性的成熟4核包囊時,擬染色體和糖原泡逐漸消失。鐵蘇木素染色後,糖原泡在染色過程中被溶解成空泡,擬染色體更清晰,呈棍棒狀,兩端鈍圓。

㈡電鏡下觀察:

1.滋養體

⑴細胞表面結構:通過掃描電鏡觀察,Mccaul等(1977)首先發現滋養體表面有2~3μm長的微絲偽足(microfilopoodia)。Lushbaugh等(1979)報告,活的滋養體表面呈波浪形,具有細的皺紋,間有不規則的突出小梁,還有明顯的葉狀偽足(lobopodia)以及較長的絲狀偽足(filopodia),其數不定。透射電鏡觀察,這種絲狀偽足長度自數μm至30μm以上,直徑達0.1μm,其表面有單位膜結構,由質膜的延伸構成。以上兩人選我述微絲偽足和絲狀偽足似為同物。

透射電鏡觀察,滋養體的質膜是典型的單位膜,兩層較薄的電子緻密層(每層厚35~40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阿米巴痢疾

    病原治療我們常用硝基咪唑類的甲硝唑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是目前治療腸內外各型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可口服也可靜脈注射;二氯尼特是目前最有效的殺包囊藥物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