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口疳

小兒疳積泄瀉, 未愈或初愈, 口腔發生潰瘍, 稱為“口疳”。 是由於濕熱蒸灼津液所致。

①指口腔病。 見《外科啟玄》卷八。 多由陽明濕火薰蒸而發, 常見於小兒。 症見口內腐潰, 或連及咽喉, 疼痛不適, 飲食有礙, 手心熱等。 治法:初宜清瀉濕熱, 用清胃散加減。 繼則健脾益胃, 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②為齲齒別名。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又口疳, 其齒斷不觸, 自然膿血出。 ”

經行口疳。 婦女月經來潮前或經期, 出現口舌生瘡, 經後逐漸痊癒, 呈週期性發作者, 稱為“經行口疳”。 其形成原因由心火熾盛、胃陰不足、脾腎陽虛等。

經行口疳的治療:

(1)中成藥

①青麟丸, 每服6克, 日服2次。

②牛黃上清丸, 每服9克, 日服2次(上方適用於心胃火盛者)。

③牛黃解毒片, 每服2片, 日服2次(適用於胃火熾盛者)。

④龍膽瀉肝丸, 每服6克, 日服2次(適用於肝火上炎者)。

⑤知柏地黃丸, 每服6克, 日服2次(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⑥金匱腎氣丸, 每服6克, 日服2次(適用于腎陽不足者)。

⑦補中益氣丸, 每服9克, 日服2次(適用於脾氣不足者)。

(2)簡便驗方

①燈心、竹葉各10克, 生地12克。 水煎服(適用於心火上炎者)。

②石膏30克, 知母、升麻各10克。 水煎服(適用於胃火熾盛者)。

③石斛、元參各12克, 升麻6克。 水煎服(適用于胃陰不足者)。

④黃連10克, 石菖蒲3克。 水煎服(適用於脾胃積熱者)。

⑤黃芪12克, 升麻、炒白術各6克, 肉桂3克。 水煎服(適用於脾腎不足者)。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