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囟門下陷如坑狀。 多由於先天虧損或因長期腹瀉或慢驚風後, 氣血虛弱, 髒虛不能上榮所致。 六個月以內的乳兒, 囟部微陷, 無其它症狀的, 不作病態。
病證名。 指囟門下陷。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八:“臟腑氣血虛弱, 不能上充腦髓, 故囟陷也。 ”小兒在六個月內, 前囟門微陷, 不屬病理狀態。 如同時枕部凹陷, 則屬病重。 常兼見面色萎黃, 神疲氣短, 食少便溏, 四肢不溫, 指紋淡滯等。 多因嬰幼兒稟賦不足, 或五疳久病, 元氣虧損, 瀉痢氣虛, 脾胃陽氣不能上充所致。 治宜培元補腎, 用《醫宗金鑒》固真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附子、肉桂、山藥、黃芪)。
囟門凹陷——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導致囟門向下凹陷。
急性脫水 常見於嚴重腹瀉、嘔吐、高熱、出汗過多等, 寶寶體內因脫水而使前囟門凹陷下去, 需立即為寶寶補充液體。
營養不良 如果寶寶長期營養不良、過度消瘦, 前囟門也會出現凹陷。
囟門早閉——是指囟門在五六個月前過早閉合。
腦發育不良 媽媽發現寶寶囟門早閉時, 必須請醫生為寶寶測量其頭圍大小。 如果頭圍大小低於正常值, 又有其他智力發育方面的異常, 可能是腦發育不良。
補鈣過多 也可使嬰兒囟門過早閉合, 有可能限制寶寶腦發育。
囟門遲閉——是指寶寶已經過了18個月,
佝僂病 寶寶的額頂部出現對稱性顱骨圓突, 俗稱“方顱”。 一般因媽媽孕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所致。 寶寶出生後生長停滯, 發育落後, 囟門延遲閉合, 表現為智力低下、聾啞、身體矮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