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初生兒肌肉肥厚, 目睛粉紅, 滿月之後, 日漸消瘦, 五心煩熱, 大便難, 口中時流涎。 這是由於胎中感受產母胃熱所致。
病因
胃熱多由偏食辛辣厚味, 胃火素旺, 或邪熱犯胃, 或氣鬱化火所致。 火熱內熾, 胃腑脈絡氣血壅滯, 故脘部灼熱疼痛, 熱邪傷津, 則口渴喜冷飲, 火能消穀, 則消穀善饑;若肝火犯胃, 則吞酸嘈雜;火邪循經上炎, 則口臭, 牙齦腫痛, 衄血等。 陽明熱或傷津, 則便秘溲赤, 舌紅苔黃, 脈滑數。
臨床診斷
胃熱與胃陰不足的根本區別在於胃熱屬實證, 胃陰屬虛。 胃實熱, 脘部灼痛, 嘔吐酸苦, 渴喜冷飲, 大便秘結,
中醫辨證
胃熱, 中醫認為是胃受了邪熱, 或過量食用煎炒燥熱的食物, 出現口渴、口苦、口臭、口幹、口腔糜爛、牙齦腫痛、咽幹、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胃熱病人平常喜歡吃冰冷的食品, 不喜歡吃熱的食品, 常常在大量飲食冰冷食品後有舒適感;胃熱疼痛時, 多伴有胃內糙雜感。 部分胃熱患者會感到胃脹、沒食欲, 而某些胃熱患者則由於胃部過度活躍、蠕動加快, 表現為胃口大開, 不斷進食。
引起胃熱的原因有很多, 嗜酒、嗜食辛辣、過量食用肥膩食物等飲食不當問題都可能引起胃熱;而氣滯、血淤、痰、濕、食積等也會鬱結化熱、化火,導致胃熱(胃火);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