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痹證之一, 主要症狀為骨萎弱不能行走, 腰背彎曲, 不能伸直, 或關節腫脹, 強直不能屈曲等。 由“骨痹”日久不愈, 複感外邪, 內舍於腎。 一欣認為氣積於小腹和外☆禁☆陰部, 內傷腎氣所致。
腎痹, 病名。 由骨痹日久不愈複感外邪所致。 證見腰背僂曲不能伸, 下肢拘攣, 腰痛, 遺精等。 《素問·痹論》:“腎痹者, 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聖濟總錄·腎痹》:“骨痹不已, 複感於邪, 內舍於腎, 是為腎痹。 其證善脹, 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 蓋腎者胃之關, 關門不利, 則胃氣不行, 所以善脹, 筋骨拘迫, 故其下攣急, 其上踡屈, 所以言代踵代頭也。 ”《症因脈治·腎痹》:“腎痹之症,
基本概述
語出《素問·痹論》。 指氣血不足, 寒濕之邪傷於骨髓的病症。 主要症狀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難舉。
骨痹
病名。
①風寒濕邪內搏於骨所致骨節疼痛, 肢體沉重之證。 多因骨髓空虛, 致邪氣乘隙侵襲。 《素問·長刺節論》:“病在骨, 骨重不可舉, 骨髓酸痛, 寒氣至, 名曰骨痹。 ”證見骨節疼痛, 四肢沉重難舉, 有麻冷感。 治宜補腎祛邪, 用安腎丸、附子獨活湯等方。
②指腎痹。 《症因脈治》卷三:“腎痹之症, 即骨痹也。 ”詳腎痹條。
③指寒痹、痛痹。 《醫宗必讀·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 ”其證痛苦切心,
症狀
骨痹在《內經》早有記載, 但不夠系統。 後世醫籍雖有論及骨痹者, 但均缺乏對病因病機以及辨證論治等方面較為詳盡的論述。 本病症情較為嚴重, 容易致殘, 應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
西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大骨節病、多發性骨髓瘤、痛風等病種出現骨痹的主症時, 可參考骨痹辨治。
病因病機
骨痹不都屬於始發病證, 故其病因病機較為複雜。 《張氏醫通》和《類證治裁》均提到:“骨痹, 即寒痹、痛痹也。 ”這種提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寒痹、痛痹的疼痛症狀都很劇烈, 容易演變為肢躇筋縮、肢節廢用的骨痹。 其他如曆節、痛風、鶴膝風等亦有類似情況。 骨痹的外因並不只限於感受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