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醫生報了警, 因為他懷疑這名男子受到了惡勢力的威脅。 但調查發現, 沒有任何人要蓄意傷害他, 他的請求完全是出於自願的。 這個不可理喻的想法讓醫生覺得他的心理出了問題, 中年男子被送到了精神科加以治療。 幾個月後, 他被確定為“康復”,
可是第二天, 他又來到了醫院。 這次, 醫生們不得不為他實施了截肢手術, 因為他的雙腿已經嚴重地凍傷了。 他的腿怎麼了?原來出院後他購買了大量乾冰堆在自己的腿上, 長達7個小時之久。 可見, 心理治療並沒有改變這名男子的想法。 他偽裝了自己的態度, 騙得醫生的信任, 出院後很快郵購了乾冰, 然後實施了冰凍計畫, 不屈不饒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這名男子被代號為“患者A”。 他的故事並沒有完, 後來他又提出要截去自己的左肢。 難道截肢還能讓人上癮?這個病例引起了醫學研究人員的高度注意, 為什麼他要一而再, 再而三地截肢?是什麼心理機制在作怪?
患者A把截肢當作是解決生活困難的一種手段(雖然顯得慘烈了點)。
患者A 被診斷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他做事衝動、情緒不穩定、關係混亂及自我傷害, 比如用煙頭燙自己的胳膊、扯自己的頭髮、狠掐自己的大腿等。
研究者發現, 儘管要求截肢的動機各有差異, 但對“患者A”們來說有一點是共同的, 截肢術是他們自我實現的一種形式。 他們解釋起自己的舉動甚至有些哲學意味:只有截掉身體的某些部分, 他們才會感到人生的“完美”, 因為他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儘管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比較認可, 但旁人依然覺得他們行為怪誕, 難以理解。
為了平衡內心的矛盾和衝突, “患者A”們總是把懲罰指向自己來緩解心理動力。 儘管這種方法是無效的, 他們仍然通過一次一次的截肢來換取心安。 在他們內心存在這樣一種模式, “我已經受到了懲罰了, 所以我已經贖罪了, 可以獲得新生了。 ”在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中, 這種患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