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心悸為中醫病證 治療心悸各種症狀的中醫藥方

心悸是一種中醫病證,指的是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那麼治療此病症的中醫藥方有哪些呢?

治療心悸各種症狀的中醫藥方。

心悸的治療應分虛實,虛證分別治以補氣、養血、滋陰、溫陽;實證則應祛痰、化飲、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虛實錯雜為多見,且虛實的主次、緩急各有不同,故治當相應兼顧。

同時,由於心悸以心神不寧為其病理特點,故應酌情配入鎮心安神之法。

※ 陰虛火旺

症狀: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幹,盜汗,思慮勞心則症狀加重,伴耳鳴腰酸,頭暈目眩,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細數。

方藥: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玄參、麥冬、天冬、當歸、丹參、人參、炙甘草、黃連、朱砂、茯苓、遠志、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豬腰燉當歸黨參:

豬腰500克,山藥20克,當歸10克,黨參20克,油、鹽、醬油、醋、蔥、薑各適量。將豬腰對半剖開,取去網膜及導管,洗淨;

加入山藥等3味中藥清燉至熟,將豬腰取出晾涼,切成腰花裝盤,澆上各調料即成。當菜肴食之。

有滋陰清火,養心安神之功效。

※ 瘀阻心脈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痛如針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方藥: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常用藥: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當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有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之功效。

※ 水飲淩心

症狀: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噁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方藥:苓桂術甘東加減。

常用藥: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

煎煮龍眼肉、芡實:

1)龍眼肉、炒棗仁各10克,芡實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許。

2)將棗仁、芡實洗淨,與龍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鋁鍋內,加水適量;

3)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用文火煎熬20分鐘,濾去藥渣,放人白糖,攪勻,裝入茶壺內。吃龍眼肉飲藥液。

有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之功效。

※ 心血不足

症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納呆食少,舌淡紅,脈細弱。

方藥:歸脾東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熟地黃、當歸、龍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木香。

酸棗仁粳米粥:

酸棗仁15克,粳米100克。將棗仁炒黃研末,備用;將粳米洗淨加水煮作粥,臨熟,下酸棗仁末,再煮,空腹食之。

有補血養心,益氣安神之功效。

※ 痰火擾心

心悸時發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幹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方藥:黃連溫膽東加減。

常用藥:黃連、山梔、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生薑、枳實、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

茉莉花石菖蒲茶:茉莉花、石菖蒲各6克,清茶10克。共研粗末,每日1劑,沸開水沖泡,隨意飲用。

有清熱化痰,寧心安神之功效。

※ 心虛膽怯

症狀:心悸不甯,善驚易恐,坐臥不安,不寐多夢而易驚醒,惡聞聲響,食少納呆,苔薄白,脈細略數或細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

常用藥:龍齒、琥珀、酸棗仁、遠志、茯神、人參、茯苓、山藥、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茯苓煎餅:茯苓細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適量,調成糊,以微火在乎鍋裡攤烙成極薄的煎餅,早、晚分作主食吃。

※ 心陽不振

症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東加減。

常用藥:桂枝、附子、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

有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之功效。

綜上所訴,心悸病是一種由多種不同症狀發生引起的,所以中醫上根據自身體質特點分為了不同症狀,而不同症狀的藥方也不同,因此患者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症狀服用以上正確適合的藥方,保證疾病的消除,身體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