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 頑固潰瘍中醫治療方
清代鄭壽全在《醫理真傳》中對封髓丹、潛陽丹的方義及應用均有巧妙的發揮,認為二方均有納氣歸腎、引火歸元之法。前方由黃柏、沙仁、甘草三味藥組成,側重於瀉。後方由沙仁、附子、龜板、甘草四味藥物組成,側重於補。筆者以二者相配,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症見:口舌疼痛,煩躁易怒,怕食冷飲熱辣等刺激,咽幹夜間尤甚,多飲而渴,夜間時有乾咳,大便質稀無臭穢及黏膩,小便可,納差,眠差多夢,無汗出及乏力,查見上顎及舌面多處潰破,色不紅,略白。形體適中,面色萎黃,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左關略弦。
辨證:腎陽虧虛、虛火上炎。
方藥:黃柏30克,砂仁15克,生甘草30克,制附子15克,生白芍25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生白術25克,地榆炭10克,白及10克,連翹3克。6劑,水煎服,每日1劑。
黃柏為足少陰腎經藥,其味性苦寒能堅陰,又能除熱,故古人有“治口瘡如神”的說法,筆者認為黃柏能清熱堅陰,配伍附子、砂仁而不至敗胃伐陽。
砂仁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引五臟六腑之精歸藏於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芍藥與甘草配伍即芍藥甘草湯,清代唐容川將其易名甲己化土湯,取芍藥酸屬甲木,甘草甘緩屬己土,“甲己化土”之意,使肝木條達,脾土運轉,以供養四方,脾土運轉則能生長肌肉;白術氣溫味甘,善利水氣,古人謂其“長肌肉”、“治皮毛間風”。
《湯液本草》謂其“在氣主氣,在血主血”。口腔平日多為水濕浸漬,患者多飲而渴,水液運行失常,用白術能健脾胃、利水濕、調水道而使氣血不為水濕所阻,正氣得複。用龍骨、牡蠣代替龜板潛陽入陰,又能重鎮安神;地榆炭、白及涼血、止血、斂瘡生肌。“瘡家聖藥”連翹清熱斂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