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在母體內的體溫比媽媽高0.50℃, 出生後進入週邊環境, 即使分娩室溫度高達24℃, 比新生兒體溫還是低13℃, 這麼大的溫度差, 加之新生兒自身特點為體表面積大、皮膚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等使其散熱更快, 出生1小時內體溫可降低2.5℃, 在中性溫度下約6―8小時才能恢復到正常水準, 之後的l一2天內體溫仍不穩定, 所以生後頭2天不主張洗澡, 尤其冬天要加強保暖, 以免熱量散失。
以後洗澡時室內也要暖和, 洗完後立即將頭部及身上擦乾包起來, 尤其頭部, 其面積占身體的1/4, 散熱較多。 適中溫度或稱中性溫度, 指最適宜的環境溫度,
新生兒的適中溫度與其成熟度和日齡有關, 正常新生兒第一天的適中溫度為30―32℃, 第二天以後逐漸降至22―26℃, 早產兒較正常兒稍高。 要使新生兒得到最好的護理, 就要給他一個適中溫度。
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 體溫調節功能差, 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室溫過高, 新生兒通過皮膚蒸發和出汗散熱, 若同時體內水分不足, 血液濃縮, 新生兒就會發生“脫水熱”, 所以炎熱的夏天要注意通風, 供給足夠的水分。 冬天, 天氣寒冷, 新生兒體表面積大, 散熱快, 能量貯備不足, 容易發生硬腫症及肺炎, 所以冬天要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