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行間穴

行間穴名解

(1)行間。 行, 行走、流動、離開也。 間, 二者當中也。 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 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 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 故名。

(2)肝經滎穴。 滎, 極小的水流也。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 至本穴後, 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 水量極小, 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 屬火, 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 至本穴後, 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

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 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 故其屬火。

行間穴的準確位置

定位:第1、2趾間, 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

按摩行間穴的作用

主治: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喎等肝經風熱所致病證。

②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病證。

③遺尿、癃閉等泌尿系病證。

④疝氣。

⑤胸脅脹痛。

操作:針灸:常規消毒後, 取毫針略向上斜刺該穴0.5-1寸深, 使局部酸脹向足背放射, 留針20-30分鐘。

按摩:按摩, 按壓行間穴5秒鐘, 壓到有酸感後, 休息5秒鐘再按壓, 一共20次

行間穴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

配太沖穴、合穀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

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穴, 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湧泉穴 裡內庭穴 公孫穴 大都穴 足竅陰穴 京骨穴 足臨泣穴 太白穴 至陰穴 氣端穴 獨陰穴 厲兌穴 束骨穴 足通穀穴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