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麻黃根

麻黃

別名:草麻黃、中麻黃。

性味:味甘、澀, 性平。

歸經:歸心、肺經。

入藥部位:乾燥根和根莖。

形態特徵:本品呈圓柱形, 略彎曲, 長8~25cm, 直徑O.5~1_5cm。 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 有縱皺紋和支根痕。 外皮粗糙, 易成片狀剝落。 根莖具節, 節間長O.7~2cm, 表面有橫長突起的皮孔。 體輕, 質硬而脆, 斷面皮部黃白色, 木部淡黃色或黃色, 射線放射狀, 中心有髓。 氣微, 味微苦。

麻黃根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3-10g;或入丸、散。

外用:研粉撲。

炮製:除去雜質, 洗淨, 潤透, 切厚片, 乾燥。

蜜麻黃根:先將蜜放鍋內, 用文火熔化, 加入淨麻黃根片拌炒, 炒至蜜被吸透呈黃棕色, 取出,

放涼後不黏手。 每麻黃根片100kg, 用煉蜜15kg。

麻黃根的功效作用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用於自汗, 盜汗。

麻黃根的附方

①治諸虛不足, 及新病暴虛, 津液不固, 體常自汗, 夜臥即甚, 久而不止, 羸瘠枯瘦, 心忪驚惕, 短氣煩倦:黃芪(去苗、土)、麻黃根(洗)、牡蠣(米泔浸, 刷去土, 火燒通赤)各一兩。 上三味, 為粗散。 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 小麥百餘粒, 同煎至八分, 去滓熱服, 日二服, 不拘時候。 (《局方》牡蠣散)

②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 為末, 飛麵糊, 作丸梧子大。 每用浮麥湯下百丸, 以止為度。 (《談野翁試驗方》)

③治產後虛汗不止:㈠當歸一兩(銼, 微妙), 麻黃根二兩, 黃芪一兩(銼)。 上藥, 搗粗羅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煎至六分, 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方》麻黃根散)㈡牡蠣粉三分, 麻黃根二兩。

搗細羅為散, 用撲身上。 (《聖惠方》麻黃根散)

④治腎勞熱, 陰囊生瘡:麻黃根、石硫黃各三兩, 米粉五合。 上三味治下篩, 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瘡上, 粉濕, 更搭之。 (《千金方》麻黃根粉)

麻黃根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經讀》:“麻黃根節, 古雲止汗, 是引止汗之藥, 以達於表而速效, 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 舊解多誤。 ”

2、《本草綱目》:“麻黃發汗之氣, 駛不能禦, 而根節止汗, 效如影響。 物理之妙, 不可測度如此。 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痓諸症, 皆可隨證加而用之。 當歸六黃東加麻黃根洽盜汗尤捷, 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 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

3、《神農本草經》:“但知撲之之法, 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

4、《本草正義》:“麻黃發汗,

而其根專於止汗, 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 不知麻黃輕揚, 故走表而發汗, 其根則深人土中, 自不能同其升發之性。 況苗則輕揚, 根則重墜, 一升一降, 理有固然。 然正惟其同是一本, 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存, 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 以還歸於裡。 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 則不特不能發汗, 而並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 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 投之輒效者也。 ”

肉豆蔻 石榴皮 盤龍七 訶子 禹餘糧 罌粟殼 白石脂 白梅 五倍子 烏梅 五味子 糯稻根須 浮小麥 小麥麩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