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苦, 溫。
歸經:歸肝、脾經。
形態特徵:該品呈長圓形或不規則的片狀, 大小不一, 長3~6cm, 寬1~3cm, 厚0.1~0.4cm。 外皮灰黃色, 粗糙皺縮, 有時可見環節及鬚根痕。 切面黃白色至棕黃色, 有一圈環紋及多數筋脈小點。 質脆而堅實。 斷面灰白色至棕黃色, 略粉質。 氣香特異, 味微苦而辛涼。
片薑黃的用法用量用法:3~9克。
炮製:除去雜質, 略泡, 洗淨, 潤透, 切厚片, 曬乾。
片薑黃的功效作用功效:破血行氣, 通經止痛。
主治:用於血滯經閉, 行經腹痛, 胸脅剌痛, 風濕痹痛, 肩臂疼痛, 跌撲損傷。
片薑黃的禁忌血虛無氣滯血瘀者及孕婦慎服。
片薑黃的藥理作用①利膽作用
薑黃煎劑及浸劑能增加犬的膽汁分泌, 使膽汁成分恢復正常, 並增加膽囊收縮, 其作用弱而持久, 可持續1~2小時。 薑黃素或其鈉鹽有利膽作用, 靜脈注射於狗, 可減少固體成分的含量而增加膽汁分泌量, 但從總的絕對值來看, 膽鹽、膽紅素、膽甾醇分泌量均增加, 脂肪酸成分保持恒定。 另一種同屬植物中提出的揮發油增加膽汁分泌, 色素則引起膽囊收縮。 Curcumen為膽甾醇溶劑, 可用以治療膽道結石。 50%薑黃煎劑可促進食欲。
②對子宮的作用
片薑黃及色薑黃煎劑及浸劑(2%鹽酸作溶劑)對小白鼠、豚鼠離體子宮呈興奮作用, 對家兔子宮瘺管引起週期性收縮, 1次給藥可持續5~7小時。
③降壓作用
薑黃醇提取液, 對麻醉犬表現降壓作用,
④抗菌作用
薑黃素及揮發油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 薑黃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煎劑對接種病毒的小鼠, 能延長其生存時間, 但對在病毒性肝炎墓礎上加上化學性(四氯化碳)的肝傷害則無效。 此外薑黃製劑可殺蠅。
⑤其他作用
薑黃煎劑有鎮痛作用, 對離體蛙心引起顯著的抑制。
片薑黃的配伍①治心痛不可忍:薑黃(微炒)、當歸(切, 焙)各一兩, 木香、烏藥(微炒)各半兩。 上四味, 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匕,
②治九種心痛, 發作無時, 及蟲痛不可忍者:薑黃三分, 檳榔半兩, 幹漆(搗碎, 炒令煙出)半兩, 石灰(炒令黃色)一兩。 上藥為細末, 每服二錢, 溫酒調下, 不拘時候。 (《楊氏家藏方》薑黃散)
③治胃炎, 膽道炎, 腹脹悶, 疼痛, 嘔吐, 黃疸:薑黃一錢五分, 黃連六分, 肉桂三分, 延胡索一錢二分, 廣郁金一錢五分, 綿茵陳一錢五分。 水煎服。 (《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臂背痛, 非風非痰:薑黃、甘草、羌活各一兩, 白術二兩。 每服一兩, 水煎。 腰以下痛, 加海桐皮、當歸、芍藥。 (《赤水玄珠》薑黃散)
⑤治室女月水滯澀, 調順營氣:薑黃、丁香、當歸(切, 焙)、芍藥各半兩。 上四味, 搗細羅為散, 每服二錢匕, 溫酒調下。 經脈欲來, 先服此藥, 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薑黃散)
⑥治經水先期而至,
⑦治妊娠胎漏, 下血不止, 腹痛:薑黃一兩, 當歸一兩(銼, 微炒), 熟幹地黃一兩, 艾葉一兩(微妙), 鹿角膠一兩(搗碎, 炒令黃燥)。 上藥, 搗篩為散, 每服四錢, 以水一中盞, 入生薑半分, 棗三枚, 煎至六分, 去滓, 每于食前溫服。 (《聖惠方》薑黃散)
⑧治產後腹痛:薑黃二分, 沒藥一分。 上為末, 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盞, 入藥煎至一盞半, 分作三服, 通口服, 約人行五、七裡, 再進一服。 (《普濟方》薑黃散)
⑨治一切跌打:桃仁、蘭葉、丹皮、薑黃、蘇木、當歸、陳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沒藥。 水、酒、童便煎服。 (《傷科方書》薑黃湯)
⑩治牙痛不可忍:薑黃、細辛、白芷等分。 上為細末,
⑾治諸瘡癬初生時痛癢:薑黃敷之。 (《千金方》)
⑿心痛難忍。 用薑黃一兩、桂三兩, 共研為末, 每服一錢, 醋湯送下。
⒀胎寒腹痛(嬰兒啼哭吐乳, 大便色青, 狀如驚風, 出冷汗)。 用薑黃一錢, 沒藥、沒香、乳香各二錢, 共研為末, 加蜜調成丸了, 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 鉤藤煎湯化下。
⒁產後血痛(腹內有血塊)。 用薑黃、桂心, 等分為末, 酒沖服一匙, 血下盡後即愈。
⒂瘡癬初發。 用薑黃研末擦上, 甚效。
片薑黃的相關論述①《本草拾遺》:“薑黃, 性熱不冷, 《本經》雲寒, 誤也。 ”
②《綱目》:“薑黃、郁金、蒁藥三物, 形狀功用皆相近, 但郁金入心治血, 而薑黃兼入脾, 兼治氣, 蒁藥則入肝, 兼治氣中之血, 為不同爾。 古方五痹湯, 用片子薑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 戴原禮《要訣》雲, 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③《本草經疏》:“薑黃,其味苦勝辛劣,辛香燥烈,性不應寒。…苦能泄熱,辛能散結,故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雲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日華子》謂其能治癥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蘇頌謂其祛邪辟惡,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何莫非下氣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藥也。”
④《本草述》:“薑黃,試閱方書諸證之主治,如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皖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雖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氣為其所治之的,…未有專為治血而用茲味,如《本草》所說也。且此味亦不等於破決諸劑,…此味能致血化者,較與他血藥有原委,不察於是,而漫謂其破血,詎知薑黃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⑤《本草求真》:“薑黃,功用頗類郁金、三棱、蓬術、延胡索,但郁金入心,專瀉心胞之血;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氣;延胡索則於心肝血分行氣,氣分行血;此則入脾,既治氣中之血,複兼血中之氣耳。陳藏器曰:此藥辛少苦多,性氣過於郁金,破血立通,下氣最速,凡一切結氣積氣,癥瘕瘀血,血閉癰疽,並皆有效,以其氣血兼理耳,”
⑥《本草求原》:“薑黃,益火生氣,辛溫達火化氣,氣生化則津液行于三陰三陽,清者注於肺,濁者注於經、溜於海,而血自行,是理氣散結而兼泄血也。”
⑦《本草正義》:“薑黃始見《唐本草》,稱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謂辛少苦多,性熱不冷,則《唐本》寒字,蓋亦傳寫之誤。石頑謂有二種。按:今市肆薑黃,確有二種,名片薑黃者,是本已切為厚片,而後曬乾,形似乾薑,色不黃,質亦不堅,治風寒濕者即此。又一種則堅實光亮,其色深黃,乃如郁金,是為染色之用,不入藥劑者。《唐本》謂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蓋辛能散,溫能通,故可破結辟惡,消瘀下氣,是物功用,即在此數者之中。然又謂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則正以入血泄散,故癰瘍之堅腫可消;瘍科普通敷藥之如意金黃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風清熱之作用,而乃竟以為除風熱,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誤矣。”
夏天無 茄子 五靈脂 沒藥 乳香 夜明砂 獨一味 薑黃 郁金 茅莓 酒糟 栗子 草血竭 冬淩草 延胡索 川芎 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③《本草經疏》:“薑黃,其味苦勝辛劣,辛香燥烈,性不應寒。…苦能泄熱,辛能散結,故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雲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日華子》謂其能治癥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蘇頌謂其祛邪辟惡,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何莫非下氣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藥也。”
④《本草述》:“薑黃,試閱方書諸證之主治,如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皖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雖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氣為其所治之的,…未有專為治血而用茲味,如《本草》所說也。且此味亦不等於破決諸劑,…此味能致血化者,較與他血藥有原委,不察於是,而漫謂其破血,詎知薑黃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⑤《本草求真》:“薑黃,功用頗類郁金、三棱、蓬術、延胡索,但郁金入心,專瀉心胞之血;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氣;延胡索則於心肝血分行氣,氣分行血;此則入脾,既治氣中之血,複兼血中之氣耳。陳藏器曰:此藥辛少苦多,性氣過於郁金,破血立通,下氣最速,凡一切結氣積氣,癥瘕瘀血,血閉癰疽,並皆有效,以其氣血兼理耳,”
⑥《本草求原》:“薑黃,益火生氣,辛溫達火化氣,氣生化則津液行于三陰三陽,清者注於肺,濁者注於經、溜於海,而血自行,是理氣散結而兼泄血也。”
⑦《本草正義》:“薑黃始見《唐本草》,稱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謂辛少苦多,性熱不冷,則《唐本》寒字,蓋亦傳寫之誤。石頑謂有二種。按:今市肆薑黃,確有二種,名片薑黃者,是本已切為厚片,而後曬乾,形似乾薑,色不黃,質亦不堅,治風寒濕者即此。又一種則堅實光亮,其色深黃,乃如郁金,是為染色之用,不入藥劑者。《唐本》謂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蓋辛能散,溫能通,故可破結辟惡,消瘀下氣,是物功用,即在此數者之中。然又謂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則正以入血泄散,故癰瘍之堅腫可消;瘍科普通敷藥之如意金黃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風清熱之作用,而乃竟以為除風熱,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誤矣。”
夏天無 茄子 五靈脂 沒藥 乳香 夜明砂 獨一味 薑黃 郁金 茅莓 酒糟 栗子 草血竭 冬淩草 延胡索 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