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皂角刺

皂角刺

別名:皂莢刺、皂刺、天丁。

性味:味辛, 性溫。

歸經:歸肝、胃經。

入藥部位:豆科植物皂莢的乾燥棘刺

形態特徵: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 主刺長圓錐形, 長3-15cm或更長, 直徑0.3-1cm;分枝刺長1-6cm, 刺端銳尖。 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 體輕, 質堅硬, 不易折斷。 切片厚0.1-0.3cm, 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 髓部疏鬆, 淡紅棕色;質脆, 易折斷。 氣微, 味淡。

皂角刺的用法用量

內服:3~10g。

外用:適量, 醋蒸取汁塗患處。

炮製:全年均可採收, 乾燥, 或趁鮮切片, 乾燥。

皂角刺的功效作用

功效:消腫托毒, 排膿, 殺蟲。

主治: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皂角刺的禁忌

《本草經疏):“凡癰疽已潰不宜服,

孕婦亦忌之。 ”

皂角刺的配伍

1、乳癰:皂角刺(半燒帶生)半兩、真蚌粉三錢。 上藥研細。 每服一錢, 酒調下。 (《仁齋直指方》)

2、產後乳汁不泄, 結毒: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 等份為末, 溫酒服二錢。 (《袖珍方》)

3、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陰乾為末。 每服三錢, 酒調, 嚼葵花子三五個, 煎藥送下。 (《儒門事親》)

4、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 每服一錢, 溫酒調下。 (《本草綱目》引《熊氏婦人良方補遺》)

5、小兒重舌:皂角刺燒灰, 入冰片少許, 漱口, 摻入舌下, 涎出自效。 (《普濟方》)

皂角刺的附方

①治癰疽惡毒, 外發內發, 欲破未破, 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 則痛極大腫, 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者, 則痛極大脹:皂莢刺飛尖一兩, 乳香、沒藥、當歸、川芎、甘草各二錢,

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 水、酒各二碗, 煎一碗半。 毒在上, 食後服;毒在中半飽服;毒在下空心服。 未成可消, 已成即潰。 (《醫鑒初集》)

②治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 研)、白及少許, 為末, 敷之。 (《仁齋直指方》)

③治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 蚌粉一錢。 和研, 每服一錢, 溫酒下。 (《仁齋直指方》)

④治瘡無頭者:皂角刺(陰乾燒灰), 為末, 每服三錢, 酒調, 嚼葵菜子三、五個, 前藥送下。 (《儒門事親》)

⑤治痔疾, 肛邊癢痛不止:皂莢刺二兩(燒令煙盡), 臭樗皮一兩(微炙), 防風一兩(去蘆頭), 赤芍藥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 去瓤)。 上藥, 搗羅為末, 用釅醋一斤, 熬一半成膏, 次下餘藥, 和丸, 如小豆大, 每於食前, 煎防風湯下二十丸。 (《聖惠方》皂莢刺丸)

⑥治腹內生瘡在腸髒:皂角刺不拘多少,

好酒一碗, 煎至七分, 溫服。 不飲酒者, 水煎亦可。 (《藺氏經驗方》)

⑦治大風癘瘡, 體廢肢損, 形殘貌變者:皂角刺飛尖一斤(微炒, 研為極細末), 赤鏈蛇一條(切碎, 酒煮, 去骨取肉, 焙), 胡麻仁三兩, 生半夏二兩, 真鉛粉一兩。 俱炒燥, 研為末, 和皂莢刺末, 一總水泛為丸, 如綠豆大, 曬乾, 入淨磁瓶內。 每早晚各服三錢, 白湯下。 (《本草匯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 每服一錢, 溫酒調下。 (《婦人良方補遺》)

⑨治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 為末, 無灰酒服。 (《聖濟總錄》)

⑩治小兒重舌:皂角刺灰, 入樸硝或腦子少許, 漱口, 摻入舌下, 涎出自消。 (《聖惠方》)

皂角刺的相關論述

1.《醫學入門》:“皂刺, 凡癰疽未破者, 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 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 ”

2.《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

功與莢同, 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

3.《本草匯言》:“皂莢刺, 拔毒祛風。 凡癰疽未成者, 能引之以消散, 將破者, 能引之以出頭, 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 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 又泄血中風熱風毒, 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 ”

枯礬 皂礬 大蒜 蜂房 蛇床子 木鱉子 大風子 樟腦 莽草 雄黃 硫黃 藜蘆 蒼耳 黃礬 土荊皮 茶油 白礬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