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糜是中醫中的一種病名, 西醫稱作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那麼這種口腔疾病是如何發生的呢?平時我們要注意哪些預防的方法, 得了這種疾病要如何治療,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口糜, 中醫病名。 是指多因濕熱內蘊, 上蒸口腔所致, 以口腔肌膜糜爛成片, 口氣臭穢等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 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發生于小兒者, 以1歲內嬰兒或不滿月嬰兒多見, 又稱鵝口瘡、燕口瘡、白口瘡、雪口。 發生于成人者, 往往繼發於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性免疫缺陷,
名詞解釋
口糜是指多因濕熱內蘊, 上蒸口腔所致, 以口腔肌膜糜爛成片, 口氣臭穢等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 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
口糜分虛實兩類。 實證病機, 成人多因膀胱濕熱熏口所致, 小兒多屬心脾積熱灼口。 虛證病機以陰虛口齒失養為多, 主要見於成人。
病機
1、 膀胱濕熱, 上泛口齦
多因外感濕熱, 蘊結膀胱, 或飲食不節, 濕熱內生, 下注膀胱, 濕熱積聚, 循經薰蒸於口而為病。
2、 心脾積熱, 上炎口齦
心開竅於舌。 脾開竅於口。 過食辛熱炙煿, 臟腑失調, 熱積心脾, 不得宣洩, 循經上炎於口,
3、 陰虛火旺, 上炎口齦
大病久病之後, 胃陰耗傷, 虛火上炎, 灼傷口舌肌膜發為本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發生于成人者, 往往有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性免疫缺陷, 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臨床表現:局部灼熱乾燥感, 輕微疼痛或不疼痛, 往往在醫生檢查舌苔時方發現。 嬰兒患者可有流唾液, 拒乳, 啼叫不安, 低熱。
病證鑒別
白喉:白喉全身中毒症狀較重, 局部白腐物主要位於咽喉, 很少見於口腔黏膜, 不易拭去, 強行拭之易出血。 細菌塗片檢查可找到白喉桿菌。
相關檢查
1、局部檢查:初起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白色斑點, 狀如凝乳, 略高出於黏膜之上, 周圍無紅暈;白色斑點融合成片狀如蛋膜不易拭去,
2、其他檢查:塗片檢查可找到菌絲或芽孢, 培養可查見白念珠菌。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口糜分虛實。 實證分兩端, 腐物厚而難除, 病損廣而疼痛者, 成人以膀胱濕熱居多, 小兒以心脾積熱常見;虛證多為陰虛火旺, 腐物少而微痛, 病損亦輕。
治療原則
重在改善機體狀態, 局部治療不可少。
證治
分類
(一)膀胱濕熱, 上泛口齦
症狀:口腔患處灼熱, 口有甜味或臭味。 微有發熱,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化濁祛腐。
方藥:加味導赤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木通、淡竹葉、甘草、黃芩、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地黃、玄參、桔梗、薄荷。
(二)心脾積熱, 上炎齦口
症狀:口腔患處灼熱疼痛。 輕微發熱, 口乾渴, 心中煩熱,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苔黃, 脈數。
治法:清心瀉脾, 解毒消腫。
方藥:導赤散合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黃芩、梔子、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生地、通草、竹葉、甘草、蜂蜜。
(三)陰虛火旺, 上炎齦口
症狀:患處無疼痛或輕微疼痛, 或無明顯自覺症狀。 口舌乾燥, 饑不欲食, 大便幹結, 小便短少。 舌紅少津, 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胃, 清熱生津。
方藥:益胃東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冰糖。
預防調護
1、應注意口腔清潔衛生。
2、對長期服用抗生素者, 要適當配用鹼性水溶液含漱。
結語: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發病是比較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