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瘧疾

瘧疾, 有一日一發稱日瘧, 二日一發為間日瘧, 三日一發為三日瘧之不同, 如久瘧不愈, 在脅下形成積塊, 稱為瘧母。

病因病機

(一)感受瘧邪及風寒、暑濕之氣, 邪毒侵入人體, 伏於半表半裡, 出入營衛;如邪正相離, 邪氣伏藏, 不與營衛相搏, 則寒熱休止。

(二)飲食不節, 脾胃受損, 氣血生化不足, 致氣血虛弱, 正氣不足, 或勞倦太過, 體質虛弱, 瘧邪乘虛而入。 張景嶽說:’瘧疾本由外感, ……惟稟賦怯弱, 勞倦過度者尤易感邪"。

辨證治療

主證:寒熱往來, 先寒後熱, 汗出而息, 發作有時。 發病之初, 呵欠乏力, 毛孔粟起, 旋即寒戰鼓頷,

寒去則內外皆熱、體若燔炭, 頭痛如裂, 面赤唇紅, 煩渴引飲, 口苦而幹, 胸脅痞滿, 終則遍身汗出, 熱退身涼。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弦緊或弦數。 如瘧久不愈, 則脅下結塊而成瘧母。

治法:取督脈、少陽經穴為主。 毫針刺用瀉法, 以通調督脈, 和解少陽。 在發作前二小時針之為宜。 發作時寒多熱少的, 針灸並用;熱重寒輕的只針不灸。

處方:大椎、陶道、後溪、間使、液門、足臨泣。 隨證配穴:熱重加曲池, 毫針瀉法。 瘧母加章門, 灸痞根。 高熱神昏譫語者, 點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義:大椎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 可宣通諸陽之氣而祛邪, 配陶道, 退邪熱, 調陰陽, 為治瘧要穴;液門、足臨泣和解少陽經氣;後溪通督脈, 為小腸經輸穴, 功可宣發太陽與督脈陽氣, 祛邪外出;間使為心包經經穴,

厥陰、少陽相表裡, 故間使可調氣機, 引邪外出, 為治瘧之要穴, 諸穴合用, 能通陽祛邪, 表裡雙解, 調和營衛, 使瘧疾止而病痊癒;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熱之效;章門為髒會, 可調髒氣;痞根為治痞塊奇穴。

其它療法

1.耳針

取穴:腎上腺、皮質下、內分泌、肝、脾。

方法:在發作前1-2h針刺, 強刺激, 留針1h, 連續針3天。

2.穴位敷藥

(1)取大椎穴, 要發作前2h, 用胡椒或朝天椒1-2個搗爛, 外敷3-4h。

(2)取內關穴, 用煙絲兩份, 生薑1份, 共搗爛, 取如硬幣大小一塊敷穴位上。

(3)取內關, 用鮮毛莨或野薄荷或獨頭蒜適量, 搗爛、在發作前1-2h敷穴上, 外用膠布固定3-4h。

附注

針灸治療瘧疾, 以間日瘧效果較好。

基礎治療

①發作期及退熱後24小時應臥床休息;

②要注意水份的補給, 對食欲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至恢復期給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 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以鐵劑;

③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應及時用幹毛巾或溫濕毛巾擦乾, 並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 以免受涼;高熱時採用物理降溫, 過高熱患者因高熱難忍可藥物降溫;兇險發熱者應嚴密觀察病情, 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 詳細記錄出入量, 做好基礎護理;

④按蟲媒傳染病做好隔離。 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淨消毒。

病原治療

其目的是既要殺滅紅內期的瘧原蟲以控制發作, 又要殺滅紅外期的瘧原蟲以防止復發, 並要殺滅配子體以防止傳播。

磷酸氯喹(Chloropuine phosphate)簡稱氯喹, 每片0.25g(基質0.15g)。 第一天4片, 6小時後再服2片, 第2、3天每天2片, 共計10片。 治療間日瘧及三日瘧第1天4片已足;治療半免疫者單劑4片即可。

該藥吸收快且安全, 服後1~2小時血濃度即達高峰;半衰期120小時;療程短;毒性較小, 是目前控制發作的首選藥。 部分患者服後有頭暈、噁心。 過量可引起心臟房室傳導阻滯、心率紊亂、血壓下降。 禁忌不稀釋靜注及兒童肌肉注射。 尿的酸化可促進其排泄。 嚴重中毒呈阿斯綜合征者, 採用大劑量阿托品搶救或用起搏器。 值得注意的是惡性瘧疾的瘧原蟲有的對該藥已產生抗性。

鹽酸氨酚喹啉(Amodiaquine dihydrochloridum)作用與氯喹相似。 每片0.25g(基質0.2g), 第1天3片, 第2、3天各2片。

呱喹(Piperaquine)及磷酸呱喹(Piperaquine phosphate)本品作用類似氯喹, 半衰期9天, 為長效抗瘧藥。 呱喹每片含基質0.3g, 磷酸呱喹每片0.25g(基質0.15g), 口服首劑基質0.6g, 8~12小時後再服0.3g(惡性瘧0.6g)。 呱喹須經胃酸作用成鹽酸鹽後才易吸收。

磷酸呱喹吸收快, 味苦。 耐氯喹的蟲株對本品仍敏感。

羥基呱基(Hydroxypiperaquine)及磷酸羥基呱喹(Hydroxypiperaquine phosphate)與呱喹類同, 但吸收較快, 半衰期2-3天。 三天療法惡性瘧各服基質0.6、0.6、0.3g;良性瘧疾各服0.6、0.3、0.3g。 較呱喹類更適用。

硫酸奎寧(Quinine sulfate) :本品系金雞鈉樹皮中的一種生物鹼。 抗瘧作用與氯喹大致相同, 除較迅速殺滅紅內期原蟲外, 還有退熱作用。 但該藥半衰期短(10小時), 味苦;對中樞有抑制作用, 表現為頭昏, 耳嗚和精神不振;對心臟有全面抑制作用, 靜注可出現血壓下降;對子宮能增加其收縮力, 可引起流產;因此該藥僅用於抗氯喹的惡性瘧疾及重症病例的搶救。 片劑每片0.3或0.12g, 口服第1~2天0.45~0.6g, 每天3次, 第3~7天0.3~0.6g, 每天2次。 二鹽酸奎寧僅在兇險瘧疾時考慮使用。 ***鹽酸甲氟喹(Meflquine hydrocloridum)適用於治療各型瘧疾及有抗性的病例。一次頓服4~6片(1~1.5g)。

硝喹(Nitro quinum,CI679)對各種瘧疾及抗氯喹蟲株均有效。每片基質12.5mg,常與氨苯碸複方,各含12.5mg。口服每天4片,連服3天;3歲以下服1/4片。72小時方能控制症狀,故作用較慢。

青蒿素:該藥作用於原蟲膜系結構,損害核膜、線粒體外膜等而起抗瘧作用。其吸收特快,很適用於兇險瘧疾的搶救。總劑量2.5g,首次1.0g,6小時後0.5g,第2、3日各0.5g。因排泄迅速,故易復發。蒿甲醚,肌注首劑0.2g,第2~4日各0.1g。

針刺療法

於發作前兩小時治療可控制發作,系調動了體內免疫反應力。穴位有大椎、陶道、間使、後溪,前兩穴要使針感向肩及尾骨方向放散,間歇提插撚轉半小時。瘧門穴,承山穴單獨針刺有同樣效果。

中醫藥

祖國醫學認為病因是外感暑溫瘧邪。分為正瘧、瘴瘧、久瘧。正瘧相當於慢性復發瘧疾。正瘧主張和解少陽,祛邪上瘧,應用小柴胡東加減(柴胡、黃苓、黨參、陳皮、半夏、甘草)。瘴瘧認為需清熱、保津、截瘧,主張給生石膏、知母、玄參、麥冬、柴胡、常山,隨症加減。久瘧者需滋陰清熱,扶養正氣以化痰破淤、軟堅散結,常用青蒿別甲煎;何人飲;別甲煎丸等。民間常用單方驗方,如馬鞭草1-2兩濃煎服;獨頭大蒜搗爛敷內關;酒炒常山、檳榔、草果仁煎服等。均為發作前2~3小時應用。

惡性瘧原蟲的抗藥性

凡氯喹2.5g(基質1.5g)總量分3日服,未能消除無性生殖原蟲,或1月內再燃者,稱為抗性。對有抗性者應選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聯合用藥。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瘧疾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瘧疾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如裂,面赤唇紅,煩渴引飲,口苦而幹,胸脅痞滿。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鹽酸甲氟喹(Meflquine hydrocloridum)適用於治療各型瘧疾及有抗性的病例。一次頓服4~6片(1~1.5g)。

硝喹(Nitro quinum,CI679)對各種瘧疾及抗氯喹蟲株均有效。每片基質12.5mg,常與氨苯碸複方,各含12.5mg。口服每天4片,連服3天;3歲以下服1/4片。72小時方能控制症狀,故作用較慢。

青蒿素:該藥作用於原蟲膜系結構,損害核膜、線粒體外膜等而起抗瘧作用。其吸收特快,很適用於兇險瘧疾的搶救。總劑量2.5g,首次1.0g,6小時後0.5g,第2、3日各0.5g。因排泄迅速,故易復發。蒿甲醚,肌注首劑0.2g,第2~4日各0.1g。

針刺療法

於發作前兩小時治療可控制發作,系調動了體內免疫反應力。穴位有大椎、陶道、間使、後溪,前兩穴要使針感向肩及尾骨方向放散,間歇提插撚轉半小時。瘧門穴,承山穴單獨針刺有同樣效果。

中醫藥

祖國醫學認為病因是外感暑溫瘧邪。分為正瘧、瘴瘧、久瘧。正瘧相當於慢性復發瘧疾。正瘧主張和解少陽,祛邪上瘧,應用小柴胡東加減(柴胡、黃苓、黨參、陳皮、半夏、甘草)。瘴瘧認為需清熱、保津、截瘧,主張給生石膏、知母、玄參、麥冬、柴胡、常山,隨症加減。久瘧者需滋陰清熱,扶養正氣以化痰破淤、軟堅散結,常用青蒿別甲煎;何人飲;別甲煎丸等。民間常用單方驗方,如馬鞭草1-2兩濃煎服;獨頭大蒜搗爛敷內關;酒炒常山、檳榔、草果仁煎服等。均為發作前2~3小時應用。

惡性瘧原蟲的抗藥性

凡氯喹2.5g(基質1.5g)總量分3日服,未能消除無性生殖原蟲,或1月內再燃者,稱為抗性。對有抗性者應選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聯合用藥。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瘧疾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瘧疾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如裂,面赤唇紅,煩渴引飲,口苦而幹,胸脅痞滿。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