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濕瘡

濕瘡名稱各異, 發於耳部者, 稱為旋耳瘡;發於陰囊部位者, 稱為腎囊風;發於肘、膝彎曲部位者, 稱為四彎風等。 根據皮損形態的不同, 也有不同的名稱, 如以丘疹為主者, 稱為血風瘡或粟瘡;浸淫全身, 滋水較多者, 稱為浸淫瘡。

現代醫學的濕疹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總由稟賦不足, 飲食失節, 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品, 傷及脾胃, 脾失健運, 濕熱內生, 又兼外受風邪, 內外兩邪相搏, 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 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屬脾虛濕阻;慢性者多由病久耗傷陰血, 血虛生風生燥,

乃致肌膚甲錯。

辨證論治

1.濕熱浸淫

主症:發病急, 皮損潮紅灼熱, 瘙癢無止, 滲液流汁, 伴身熱, 心煩口渴, 大便幹, 尿短赤。 舌紅, 苔薄白或黃, 脈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

2.脾虛濕蘊

主症:發病較緩, 皮損潮紅, 瘙癢、抓後糜爛滲出, 可見鱗屑, 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 舌淡胖, 苔白或膩.脈弦緩。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除濕胃苓湯。

3.血虛風燥

主症:病程較久, 皮損色黯或色素沉著, 劇癢, 或皮損粗糙肥厚, 伴口幹不欲飲, 納差腹脹。 舌淡苔白, 脈細弦。

治法:養血潤膚, 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加丹參、雞血藤、烏梢蛇。

外治法

急性濕瘡:初期僅有潮紅、丘疹, 或少數水皰而無滲液時, 可用苦參、黃柏、地膚子等煎湯溫洗, 或爐甘石洗劑、10010黃柏液外搽;若水皰糜爛、滲出明顯時,

可選用生地榆、野菊花、黃柏等煎湯, 10%黃柏溶液、三黃洗劑等外洗並濕敷, 再用青黛散麻油調搽;急性濕瘡後期滋水減少時, 可選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亞急性濕瘡:選用三黃洗劑、2%冰片、5%黑豆餾油軟膏外搽。

慢性濕瘡:可選取用各種軟膏劑, 外搽青黛膏、5%硫黃軟膏、l0%複方松餾油膏等。

預防護理

1.急性濕瘡, 忌用熱水燙洗和肥皂等洗患處。

2.避免搔抓, 忌食辛辣、魚蝦等發物。

本病根據病程和皮損特點, 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急性濕瘡急性發病, 多對稱分佈, 片狀或彌漫性, 皮損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 基底潮紅, 搔破後流水、糜爛及結痂, 邊界不清。 亞急性濕瘡常因急性濕瘡未及時治療病程遷延所致,

皮損較輕, 以丘疹、結痂、鱗屑為主, 僅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 瘙癢劇烈。 慢性濕瘡由於急性和亞急性濕瘡處理不當, 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而成, 皮損多局限於某一部位, 皮膚肥厚、粗糙, 色黯紅或紫褐色, 皮紋顯著, 可色素沉著, 自覺瘙癢, 呈陣發性, 病程較長, 可延至數月至數年。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濕瘡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濕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皮損潮紅灼熱, 瘙癢無止, 滲液流汁, 伴身熱, 心煩口渴, 大便幹, 尿短赤。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