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

血小板減少也常發生於新生兒, 不論新生兒的月齡, 血小板≥150×109/L為正常, 低於此值為血小板減少。 出生時約有1-5%新生兒有血小板減少, 嚴重者血小板<5.0×109/L。

其發病機制如下:

1、血小板嚴重受損:約有四分之三的患兒的血小板減少發生在出生時或在出生後72小時內, 多數是由於母親患有各種妊娠期合併症, 如先兆子癇、胎盤功能不全、胎兒宮內生長遲緩及宮內缺氧, 引起巨核細胞及血小板生成受損。 產生血小板的巨核細胞及其前體、原始細胞在新生兒出生時減少, 而發揮促進血小板增生的激素血小板生成素(TPO)水準增高。

2、血小板消耗增加:新生兒在出生後可能因為血小板消耗增加, 導致血小板減少。 母親的一些抗體, 如同族免疫性抗體和自身免疫性抗體, 可以通過胎盤途徑進入嬰兒體內, 結合嬰兒的血小板, 導致嬰兒血小板消耗。 圍產期窒息和嚴重感染可能導致新生兒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凝血的過程大量消耗血小板。

3、聯合機制:當上述的多種因素同時存在時, 可聯合作用, 降低血小板。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