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黃疸有五個類型 判斷黃疸的標準是什麼

新生兒時期黃疸這種疾病非常的多見, 有很多的寶寶會出現黃疸的症狀, 嚴重的傷害了小寶寶的身體健康, 下面我們不妨來具體看看,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新生兒黃疸的呢?

新生兒黃疸的病因

一、喂母乳造成:許多人會認為喂母乳與黃疸有關, 其實並不儘然, 專家認為要把其他造成黃疸原因都排除, 才能說是因為母奶造成黃疸。 由於前1個星期的黃疸, 有可能是因為餵食不足所導致脫水, 這時如果新生兒黃疸指數標準小於20mg/dL就沒有問題, 因為至今還沒有因母乳性黃疸產生腦病變報告的文獻,

所以一般不用終止母乳餵食, 但如果新生兒黃疸指數標準超過20mg/dL, 可以暫時停止喂母乳, 用嬰兒奶粉輔助。 如果在48小時之內黃疸改善再重新餵食母乳, 膽紅素可能會稍微回升2~4 mg/dL, 對寶寶不會有影響。 母乳所產生的黃疸, 大約會在1~3個月內完全消失。

二、紅血球破壞過多:紅血球破壞過多, 這多半是間接型的高膽紅素造成, 它可以自由進出腦部, 一旦腦部發育不成熟、本身有先天疾病或早產, 就更容易造成傷害, 因為黃疸主要就怕對腦部造成傷害。 黃疸太高會造成腦部產生核黃疸, 導致腦部神經發展障礙, 甚至會死亡。 但如果膽紅素指數不高就可能沒有問題。

新生兒黃疸的類型: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現象,

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 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 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 易被破壞, 胎兒出生後, 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 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 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 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 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 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 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 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 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

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 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 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據報導, 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藥物性黃疸, 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黴素等藥物引起者。 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纖維病等也可引起黃疸。

母乳性黃疸, 因吃母乳新生兒發生黃疸稱為母乳性黃疸,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 少數母乳餵養的新生兒, 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 原因還不十分明瞭。

判斷新生兒黃疸的標準是什麼

(1)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主要見於各類溶血性疾病、新生兒黃疸等疾病。 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小於35%。

(2)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 見於各類肝內、肝外阻塞使膽汁排泄不暢, 直接膽紅素與總比值大於55%者。

(3)肝細胞損傷混合性黃疸見於各類肝病, 表現為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升高, 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為35%~55%, 檢查肝功能可獲得異常結果。

新生兒黃疸的危害:

生理性黃疸, 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功能不成熟、腸肝迴圈而導致膽紅素濃度增高, 出現的黃疸, 臨床上稱為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在第2~3天出現, 這時皮膚呈淺黃色, 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

小便稍黃, 一般情況好, 第4~5天到達高峰, 在第1~2星期消失, 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 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 也持續較久, 但多於生後四周消退。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溶血、重症感染、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以及代謝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黃疸不論何種原因, 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 其預後差, 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 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對病理性黃疸進行病因分析, 通過對新生兒黃疸及早進行相關的檢查和臨床觀察, 加強新生兒膽紅素監測, 及早發現病因, 進行對因治療, 可有效地減少膽紅素腦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 是降低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致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