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寒包熱證型哮病

治療方法: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東加減。

證候表現:喉中哮鳴有聲, 胸膈煩悶, 呼吸急促, 喘咳氣逆, 咯痰不爽, 痰黏色黃, 或黃白相兼, 煩躁, 發熱, 惡寒, 無汗, 身痛, 口幹欲飲, 大便偏幹, 舌苔白膩罩黃, 舌尖邊紅, 脈弦緊

病因病機:痰熱壅肺, 複感風寒, 客寒包火, 肺失宣降

治則治法:解表散寒, 清化痰熱

方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東加減

出處:《中醫內科學》·第一章肺系病證(卷)·第三節哮病(篇)

原文:寒包熱哮證喉中哮鳴有聲, 胸膈煩悶, 呼吸急促, 喘咳氣逆, 咯痰不爽, 痰黏色黃, 或黃白相兼, 煩躁, 發熱, 惡寒, 無汗,

身痛, 口幹欲飲, 大便偏幹, 舌苔白膩罩黃, 舌尖邊紅, 脈弦緊。 證機概要:痰熱壅肺, 複感風寒, 客寒包火, 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 清化痰熱。 代表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東加減。 前方用於外感風寒, 飲邪內鬱化熱, 而以表寒為主, 喘咳煩躁者;後方用於飲邪迫肺, 夾有鬱熱, 咳逆喘滿, 煩躁而表寒不顯者。 常用藥:麻黃散寒解表, 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肺熱, 二藥相合, 辛涼配伍, 外散風寒, 內清裡熱;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薑、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棗調和諸藥。 表寒重者加桂枝、細辛;喘哮, 痰鳴氣逆, 加射干、葶藶子、蘇子祛痰降氣平喘;痰吐稠黃膠黏加黃芩、前胡、瓜蔞皮等清化痰熱。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