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草藥>正文

茵陳

茵陳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

性味:味苦、辛, 性微寒。

歸經:歸脾、胃、肝、膽經。

入藥部位: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

茵陳的用法用量

用法:6~15g。 外用適量, 煎湯熏洗。

炮製:除去殘根和雜質, 搓碎或切碎。 綿茵陳篩去灰屑。

茵陳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利濕熱, 利膽退黃。

主治:用於黃疸尿少, 濕溫暑濕, 濕瘡瘙癢。

茵陳的配伍

1、《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 治傷寒八、九日,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2、《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 治寒濕陰黃, 手足逆冷, 脈沉微細等。

3、《食醫心鏡》茵陳羹:除大熱黃膽, 傷寒頭痛, 風熱瘴瘧,

利小便。 以茵陳細切, 煮羹食之。 生食亦宜。

茵陳的禁忌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茵陳的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茵陳, 其主風濕寒熱, 邪氣熱結, 黃疸, 通身發黃, 小便不利及頭熱, 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濕除熱, 濕熱去, 則諸症自退矣。 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2、《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 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 而滲利為功者, 尤難相匹。

3、《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 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 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 總之, 茵陳為君, 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4、《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 五月及立秋采, 陰乾。 治通身發黃, 小便不利, 除頭熱, 去伏瘕。

長瓦韋 龍鬚草 桃膠 絲瓜子 梗通草 合萌 尖耳貫眾 衣魚 異型莎草 毛木通 過壇龍 畫眉草 蘆筍(利水滲濕藥) 榆白皮 石龍子 泥鰍滑液 小通草 魚腦石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