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穀痢疾

病因病機:《病源》水穀痢者, 由體虛腠理開, 血氣虛, 春傷於風, 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 後遇脾胃大腸虛弱, 而邪氣乘之, 故為水穀痢也。 脾與胃為表裡, 胃者脾之府也, 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髒也, 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谷, 水穀消, 其精化為榮衛, 以養其髒, 充實肌膚。 大腸肺之腑也, 為傳道之官, 化物出焉。 水穀之精, 化為血氣者, 行於經脈, 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 而肺主氣, 其候身之皮毛。 春陽氣雖在表, 而血氣尚弱, 其飲食居處, 運動勞役, 血氣虛者, 則為風邪所傷, 客在肌肉之間, 後因脾胃氣虛, 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其脾氣弱者, 不能克制水穀, 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證候表現:新食竟取風, 名為胃風。 其狀惡風, 頭多汗, 膈下塞不通, 食飲不下, 腹脹形瘦, 腹大失衣則?滿, 食寒則洞泄。

預後:泄者, 痢無度也。 若胃氣竭者, 痢絕即死。 診其脈小, 手足寒, 難療也。 脈大, 手足溫, 易療也。 下白沫, 脈沉則生, 浮則死。 身不熱, 脈不懸絕滑大者生, 懸澀者死, 以髒期之也。 脈絕而手足寒, 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脈緩時小結者生, 洪大數者死。 懸絕而澀者死, 細微而澀者生。 緊大而滑者死, 得代絕脈者不死。

宜忌:養生方》雲:秋三月, 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 冬為飧泄。 又雲: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 發癰癤。 不爾, 發寒熱, 變黃疸, 又為泄痢。

處方:《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 地榆(六分)白術(五分)赤石脂(七分, 研)厚樸(六分, 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 炙)黃連(十分)烏梅(六分, 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上十二味, 搗篩為末, 蜜丸。 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桐梧子大, 日三服, 加至三十丸。 (出第四卷中。 )

處方:又療熱水穀下痢,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 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上五味, 切,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分為再服, 神良。 (《備急》同。 《肘後》名烏梅湯, 療熱下〖匿/蟲〗。 )

處方:又方黃連(一升, 金色者)陳米(五合)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分再服。

(《肘後》、文仲同。 並出第四卷中。 )

處方:《刪繁》療中焦熱, 水谷下痢, 藍青丸方。 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術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上八味, 搗篩為散, 用藍汁和, 微火上煎取可為丸, 丸如杏子大, 飲進三丸。 (出第四卷中。 )

處方:崔氏療水谷痢方。 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 炒令香)黃連(三分)上四味, 搗篩三味, 內雞子黃白中, 熟攪令相得, 微火上炒, 令可丸, 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 旦以飲服, 差即停。 (出第三卷中。 )

處方:文仲療因仲夏熱多, 令人發水穀痢, 腸中嗚轉, 一瀉五、六升水方。 黃連(去毛)厚樸(各三兩)上二味, 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出第三卷中。 )

處方:《必效》療水谷痢方。 小豆(一升, 煮)蠟(二兩, 煮)上三味和, 頓服之, 即愈。

處方:又方棕櫚皮燒灰。

上一味, 研, 以水和, 服三方寸匕。 (並出第二卷中。 )

處方:《古今錄驗》療熱水谷下痢方。 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上三味, 切,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分為三服。

處方:又方黃連當歸甘草(炙, 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上四味, 切,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 分為三服。 (並出第十卷中。 )

出處:《外台秘要21-30卷》·第二十五卷(卷)·水谷痢方一十首(篇)

原文:谷痢方一十首《病源》水穀痢者, 由體虛腠理開, 血氣虛, 春傷於風, 邪氣留連在肌肉之間, 後遇脾胃大腸虛弱, 而邪氣乘之, 故為水穀痢也。 脾與胃為表裡, 胃者脾之府也, 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髒也, 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谷, 水穀消, 其精化為榮衛, 以養其髒, 充實肌膚。 大腸肺之腑也, 為傳道之官, 化物出焉。

水穀之精, 化為血氣者, 行於經脈, 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 而肺主氣, 其候身之皮毛。 春陽氣雖在表, 而血氣尚弱, 其飲食居處, 運動勞役, 血氣虛者, 則為風邪所傷, 客在肌肉之間, 後因脾胃氣虛, 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 其脾氣弱者, 不能克制水穀, 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 名為胃風。 其狀惡風, 頭多汗, 膈下塞不通, 食飲不下, 腹脹形瘦, 腹大失衣則?滿, 食寒則洞泄。 洞泄者, 痢無度也。 若胃氣竭者, 痢絕即死。 診其脈小, 手足寒, 難療也。 脈大, 手足溫, 易療也。 下白沫, 脈沉則生, 浮則死。 身不熱, 脈不懸絕滑大者生, 懸澀者死, 以髒期之也。 脈絕而手足寒, 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脈緩時小結者生, 洪大數者死。 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不死。《養生方》雲: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又雲: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出第十七卷中。)《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地榆(六分)白術(五分)赤石脂(七分,研)厚樸(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桐梧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于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又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匿蟲。)又方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刪繁》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丸方。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術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崔氏療水谷痢方。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黃連(三分)上四味,搗篩三味,內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差即停。(出第三卷中。)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穀痢,腸中嗚轉,一瀉五、六升水方。黃連(去毛)厚樸(各三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必效》療水谷痢方。小豆(一升,煮)蠟(二兩,煮)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又方棕櫚皮燒灰。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並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熱水谷下痢方。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又方黃連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不死。《養生方》雲: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又雲: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出第十七卷中。)《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方。地榆(六分)白術(五分)赤石脂(七分,研)厚樸(六分,炙)乾薑(六分)熟艾(四分)龍骨(七分)甘草(四分,炙)連(十分)烏梅(六分,熬)人參(六分)當歸(五分)上十二味,搗篩為末,蜜丸。以米飲汁服二十丸如桐梧子大,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出第四卷中。)《集驗》論,黃帝問曰:人若溏泄下痢者,何也?對曰:春傷于風,夏生溏泄,腸澼久風,亦為溏泄也。又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烏梅(二十枚)黃柏(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神良。(《備急》同。《肘後》名烏梅湯,療熱下匿蟲。)又方黃連(一升,金色者)陳米(五合)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肘後》、文仲同。並出第四卷中。)《刪繁》療中焦熱,水谷下痢,藍青丸方。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白術地榆地膚子烏梅肉(各三兩)上八味,搗篩為散,用藍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丸如杏子大,飲進三丸。(出第四卷中。)崔氏療水谷痢方。乾薑(三分)雞子(二枚)小豆(二百粒,炒令香)黃連(三分)上四味,搗篩三味,內雞子黃白中,熟攪令相得,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差即停。(出第三卷中。)文仲療因仲夏熱多,令人發水穀痢,腸中嗚轉,一瀉五、六升水方。黃連(去毛)厚樸(各三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出第三卷中。)《必效》療水谷痢方。小豆(一升,煮)蠟(二兩,煮)上三味和,頓服之,即愈。又方棕櫚皮燒灰。上一味,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並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療熱水谷下痢方。黃連阿膠(各二兩)梔子(二十枚)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又方黃連當歸甘草(炙,各二兩)酸石榴皮(三兩)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並出第十卷中。)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