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邪漸入陰型瘧疾

證候表現:背寒, 胸中痞結, 瘧來日晏

病因病機:邪漸入陰

處方:草果知母湯主之。

病因病機:此素積煩勞, 未病先虛, 故伏邪不肯解散, 正陽餒弱, 邪熱固結

處方:是以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 厚樸佐草果瀉中焦之濕蘊, 合薑、半而開痞結, 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熱。 脾胃兼病, 最畏木克, 烏梅、黃芩清熱而和肝;瘧來日晏, 邪欲入陰, 其所以升之使出者, 全賴草果。 (俗以烏梅、五味等酸斂, 是知其一, 莫知其它也。 酸味秉厥陰之氣, 居五味之首, 與辛味合用, 開發陽氣最速, 觀小青龍湯自知。 )草果知母湯方(苦辛寒兼酸法)草果(一錢五分)知母(二錢)半夏(三錢)厚朴(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烏梅(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薑汁(五匙,

沖)水五杯, 煮取二杯, 分二次溫服。 按:此方即吳又可之達原飲去檳榔, 加半夏、烏梅、薑汁, 治中焦熱結陽陷之證, 最為合拍;吳氏乃以治不兼濕邪之溫疫初起, 其謬甚矣。 再按:前賢制方, 與集書者選方, 不過示學者知法度, 為學者立模範而已, 未能預測後來之病證, 其變幻若何, 其兼證若何, 其年歲又若何, 所謂大匠誨人,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至於奇巧絕倫之處, 不能傳, 亦不可傳, 可遇而不可求, 可暫而不可常者也。 學者當心領神會, 先務識其所以然之故, 而後增減古方之藥品分量, 宜重宜輕, 宜多宜寡, 自有准的, (批:舉一反三,
全書皆當以此觀之。 )所謂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中焦篇(卷)·濕溫(瘧、痢、疸、痹附)(篇)

原文:背寒, 胸中痞結, 瘧來日晏, 邪漸入陰, 草果知母湯主之。 此素積煩勞, 未病先虛, 故伏邪不肯解散, 正陽餒弱, 邪熱固結。 是以草果溫太陰獨勝之寒, 知母瀉陽明獨勝之熱, 厚樸佐草果瀉中焦之濕蘊, 合薑、半而開痞結, 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熱。 脾胃兼病, 最畏木克, 烏梅、黃芩清熱而和肝;瘧來日晏, 邪欲入陰, 其所以升之使出者, 全賴草果。 (俗以烏梅、五味等酸斂, 是知其一, 莫知其它也。 酸味秉厥陰之氣, 居五味之首, 與辛味合用, 開發陽氣最速, 觀小青龍湯自知。 )草果知母湯方(苦辛寒兼酸法)草果(一錢五分)知母(二錢)半夏(三錢)厚朴(二錢)黃芩(一錢五分)烏梅(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薑汁(五匙,

沖)水五杯, 煮取二杯, 分二次溫服。 按:此方即吳又可之達原飲去檳榔, 加半夏、烏梅、薑汁, 治中焦熱結陽陷之證, 最為合拍;吳氏乃以治不兼濕邪之溫疫初起, 其謬甚矣。 再按:前賢制方, 與集書者選方, 不過示學者知法度, 為學者立模範而已, 未能預測後來之病證, 其變幻若何, 其兼證若何, 其年歲又若何, 所謂大匠誨人, 能與人規矩, 不能使人巧;至於奇巧絕倫之處, 不能傳, 亦不可傳, 可遇而不可求, 可暫而不可常者也。 學者當心領神會, 先務識其所以然之故, 而後增減古方之藥品分量, 宜重宜輕, 宜多宜寡, 自有准的, (批:舉一反三, 全書皆當以此觀之。 )所謂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