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丹梔逍遙散加減。
	證候表現:性情急躁易怒,
胸脅脹滿,
口苦而幹,
或頭痛,
目赤,
耳鳴,
或嘈雜吞酸,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數
	病因病機:肝鬱化火,
橫逆犯胃
	治則治法:疏肝解鬱,
清肝瀉火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出處:《中醫內科學》·第六章氣血津液病證(卷)·第一節鬱證(篇)
	原文:氣鬱化火證性情急躁易怒,
胸脅脹滿,
口苦而幹,
或頭痛,
目赤,
耳鳴,
或嘈雜吞酸,
大便秘結,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數。
證機概要:肝鬱化火,
橫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鬱,
清肝瀉火。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加減。
本方由逍遙散加丹皮、梔子而成,
具有疏肝解鬱,
清瀉肝火的功效,
適用于肝鬱化火之證。
常用藥: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鬱;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丹皮、梔子清肝瀉火。
熱勢較甚,
口苦,
大便秘結者,
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肝火犯胃而見脅肋疼痛,
口苦,
嘈雜吞酸,
噯氣,
嘔吐者,
可加黃連、吳茱萸(即左金丸)清肝瀉火,
降逆止嘔;肝火上炎而見頭痛,
目赤,
耳鳴者,
加菊花、鉤藤、刺蒺藜清熱平肝;熱盛傷陰,
而見舌紅少苔,
脈細數者,
可去原方中當歸、白術、生薑之溫燥,
酌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或改用滋水清肝飲養陰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