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登革熱的發病原因

登革熱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 登革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 黃病毒科黃病毒屬(flavivirus)。 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球形, 球形直徑50nm。 為單股正鏈RNA病毒, RNA分子量4.103kD。 登革熱病毒核心為RNA與蛋白質組成的20面立體對稱的病毒顆粒, 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 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 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 病毒基因編碼3個結構蛋白和7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3個結構蛋白分別為E蛋白(包膜蛋白)、C蛋白(核心殼蛋白)和M蛋白(膜蛋白)。 E蛋白含有中和抗原和病毒的種、屬、型等特異性表位, 可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血凝抑制抗體。

此外, E蛋白還可能引起抗體依賴的增強感染作用(ADE)。 C蛋白可能在蛋白質和RNA的相互作用中發揮作用。 M蛋白與病毒感染能力的強弱有關。 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 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 並產生恒定的細胞病變。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 在人血清中貯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 負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 50℃30min或100℃2min均可滅活;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馬林可以滅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