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清代名醫邵蘭蓀醫德故事

清末民初, 楊汛橋集鎮上出了一個小郎中。 此人醫術精湛, 醫德高尚, 聲譽遠播, 深得人們敬仰, 他就是一代江南名醫邵蘭蓀。 關於邵蘭蓀的軼事, 至今楊汛橋人還津津樂道。

邵蘭蓀剛出道時, 用一隻小農船為四鄰八方出診, 遇貧病者不收診費, 有的用芋艿、蕃薯等食物替代診費, 他照收不誤。 二十歲左右在楊汛橋鎮上坐堂門診, 他同樣免費為窮苦病人診治, 還送藥物, 供食宿, 貼船費。

同行之間互相尊重, 交流和切磋醫技, 也傳為佳話。 中醫徐南山是他的好朋友, 在蕭山衙前裡東徐開診所。 某日, 邵蘭蓀病了,

徐南山特來看他, 正在閒談間, 一位病人跑來要求複診, 說病已好多了。 他就請徐代為處方, 徐南山就照原方抄給, 可這病人連服幾帖卻不見療效, 再來找邵蘭蓀, 這時邵氏已精神恢復, 接過原方看了以後, 心中有數, 立即另給處方。 病人再服一劑, 果然靈驗, 病人特來謝恩。 徐南山得此消息, 也過來請教。 蘭蓀先生找出他代擬的藥方, 指出前後兩方藥味雖同, 但劑量不符, 該加的不加, 該減的未減, 所以沒有效果;再說其時正當秋令, 氣候轉燥, 桂枝等中藥性燥, 宜加以潤燥之品調之, 方能發揮藥物的效能, 使之恰到好處。 處方用藥, 必須審合時令, 這實在是一種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 作為一種看家本領, 醫家一般都秘不示人, 而蘭蓀先生卻對同行毫無保留地真誠相告,
確為一代醫界之表率。

蘭蓀先生勤奮好學, 不分晝夜寒暑, 刻苦研習《葉氏臨證指南》、《程氏醫學心悟》二集。 更令人讚歎的是, 他在夏夜讀書時為避蚊子騷擾, 就將兩個酒罈注滿清水, 將雙腳伸入壇內泡在水中, 堅持力學不輟。 由於有這種艱苦治學的精神和毅力, 使之成為江南一帶的有名中醫大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