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癬簡述:什麼是奶癬
又名「胎斂瘡」, 多為體質過敏, 為風濕所襲, 搏於氣血而發。 常發于嬰 兒的顏面部。 分幹、濕二型。 起初形如粟粒, 散在或密集, 疹色紅, 搔之起白屑, 其形如癬疥而不流津水的, 為「幹斂瘡」, 偏于風熱盛。 如皮膚 起粟, 搔癢無度, 破則流水, 浸淫成片, 甚至可以延及身體其它各部, 為「濕飲瘡」, 偏於濕熱重。 此證常使患兒躁煩, 睡臥不安, 病久皮膚可有 苔癬樣變化, 若皮損滲出液減少, 膚紅減退, 為好轉的現象。 本病即「嬰兒濕疹」。
病因病機:
病因比較複雜有先天的體質因素, 也有後天營養失調。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懷孕時母多食辛辣炙博魚腥海味等發物或情志內傷,
臨床表現:
皮損好發於顏面, 多自兩頰開始, 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 反復發作。 嚴重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 分佈大多對稱, 時輕時重。 在面部者, 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 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 輕者, 僅有淺紅的斑片, 伴有少量脫屑;重者, 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
自覺陣發性劇癢, 遇暖尤甚, 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 或用手搔抓, 煩躁, 哭鬧不安, 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 多在1-2歲減輕、痊癒。 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濕瘡。
按不同表現分型:
1滲出型濕疹:常見於肥胖型嬰兒, 初起於兩頰, 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 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 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乾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 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
診斷依據
1、 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的嬰兒。
2、 好發于顏面, 尤以雙頰或額部多見, 也可發於頸、肩胛、軀幹及四肢。
3、 皮損為紅斑、丘疹、丘皰疹, 可融合成片。 表面有糜爛、滲液或黃色痂皮, 境界不清, 亦有乾燥淺紅斑及丘疹, 表面有少許糠秕樣鱗屑。
4、 自覺劇癢, 患兒常搔抓、煩躁哭鬧。
奶癬應該如何治療?
1家庭用藥
(1)0.2%苯海拉明糖漿1-2毫克/公斤體重/日分3-4次口服。 或用撲爾敏0.35毫克/公斤體重/日, 分3-4次口服。
(2)糜爛滲出者可外用3%硼酸溶液濕敷再外搽氧化鋅油, 滲液減少時外塗硼鋅糊, 每天2-3次
(3)乾燥型者可外搽2-5%黑豆餾油或煤焦油軟膏或塗可的松膚輕鬆軟膏,
2中藥及偏方
(1)黃柏面30克寒水石面15克, 青黛面3克, 以香油調塗患處滲液多的調稠些, 滲液少的調稀些, 每日搽2次
(2)黃連30克枯礬15克, 共研細末加凡士林適量, 配成軟膏外塗患處
3營養和飲食
飲食要定時定量最好吃母乳, 如吃牛奶要多喝水, 少加糖煮沸時間可稍長些。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給予多種維生素食物, 不可吃的過飽如有便秘可給服蜂蜜或調換飲食。 如有消化不良, 應及時治療
4嬰兒濕疹皮損勿用水洗, 嚴禁用肥皂水或熱水燙洗, 可用植物油擦乾淨且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
5嬰兒睡前應將其兩手加以適當約束, 以防抓傷, 引起皮損泛發
6衣著應寬大, 清潔, 以棉織品為好嬰兒尿布應勤換洗。
7激素類軟膏若用於面部或大面積長期應用可產生副作用。 嬰兒皮膚比較嫩, 用藥不當往往加重病情因此, 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護理與預防
1、 乳母及患兒忌食魚腥、海味、辛辣、雞、鵝、牛、羊等發物。
2、 忌用熱水或肥皂洗滌, 如結痂較厚, 先用植物油濕潤, 然後輕輕擦去。
3、 患兒不易穿化纖或毛織衣, 且不宜過厚。
4、 忌用刺激性過強的外用藥物。
5、 不易接種牛痘。
乳癬, 見《幼科金針》。 即奶癬, 發于嬰兒的一種濕瘡。 出《外科正宗》卷四。 又名胎癬、胎(疒斂)瘡。 多因嬰兒稟性使風濕熱毒蘊留肌膚而發, 好發于嬰幼兒之頭面部, 或可延展於其他部位。 證見其初起者形似粟米, 或散發, 或密集群聚, 疹色紅赤, 搔之即起白屑, 其形若癬樣。 不起泡,不流水者稱幹(疒斂),偏于風熱盛者;若皮膚起粟,瘙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稱為濕(疒斂),為偏於濕熱者。治療當辨證:風熱盛者,則宜清熱祛風;若濕熱重者,宜清熱祛濕,可內服消風導赤湯。外治:幹型者可用潤肌膏之類;濕型宜用文蛤散。相當於嬰幼兒濕疹。此外,有發於女子乳暈之濕疹。俗謂之為奶癬者。
不起泡,不流水者稱幹(疒斂),偏于風熱盛者;若皮膚起粟,瘙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稱為濕(疒斂),為偏於濕熱者。治療當辨證:風熱盛者,則宜清熱祛風;若濕熱重者,宜清熱祛濕,可內服消風導赤湯。外治:幹型者可用潤肌膏之類;濕型宜用文蛤散。相當於嬰幼兒濕疹。此外,有發於女子乳暈之濕疹。俗謂之為奶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