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邪正盛衰

[FS:CONTENT_START]

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 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 邪氣侵犯人體後, 人體的正氣即與其相互鬥爭, 一方面是致病邪氣對機體的正氣產生損害作用, 另一方面是人體正氣對致病邪氣產生相應的對抗, 並消除其不良損傷的作用。 邪正鬥爭的消長盛衰, 不僅關係著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 同時還決定著病證的虛實變化。 因此, 邪正鬥爭是疾病過程中的基本矛盾, 從一定意義上說, 疾病過程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的盛衰變化,

形成了患病機體或實或虛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 決定了疾病的虛實性質。 其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虛性或實性病理, 而且在病程長、病情複雜的情況下還會形成多種複雜的虛實病理變化。 因此, 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包括虛實病機和虛實變化兩個方面。

1.虛實病機

(1)實:實, 指邪氣亢盛, 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狀態, 即所謂“邪氣盛則實”(《素問·通評虛實論》)。 邪實的形成原因, 一是六淫、疫氣、毒邪等外邪的入侵;二是體內有病理產物及有形之邪的滯留, 如水濕痰飲、瘀血、結石、食積、蟲積、燥屎等;三是由於情志內傷等原因導致的滯氣, 或內生之火熱、寒濕等。 實證,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 由於致病邪氣亢盛,

機體正氣尚未虛衰, 正邪相爭劇烈, 病理反應明顯, 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以亢奮、有餘、不通為主要特徵的實性病理變化的證候。 常見的有邪熱內蘊、痰濁壅盛、食積不化、水濕阻滯、瘀血內阻、腑實不通等病證, 表現出壯熱、狂躁、聲高氣粗、痰涎壅盛、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症狀。 實證常見於外感六淫和疫氣致病的初期和中期, 或由於痰濕、水飲、食積、結石、氣滯、瘀血等引起的內傷病證。

(2)虛:虛, 指正氣不足, 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狀態, 即所謂“精氣奪則虛”(《素問·通評虛實論》)。 正氣不足, 包括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虧損及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等。 正虛的形成原因, 一是先天虧虛,

稟賦不足;二是後天飲食失宜或過度勞傷等;三是見於疾病的後期或慢性疾病, 日久耗傷人體的正氣。 虛證,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 由於機體正氣衰弱, 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功能減退, 而邪氣已退或不明顯, 故難以出現邪正鬥爭劇烈的病理反應, 臨床上出現一系列以虛弱、衰退、不固為主要特徵的虛性病理變化的證候。 常表現出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面容憔悴、心悸氣短、動則氣喘、自汗盜汗, 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症狀。 虛證多見於外感病的後期或恢復期和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過程中, 以及先天不足, 素體虛弱, 或年邁體虛之人。

2.虛實變化

邪正的消長盛衰, 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或虛或實的病理變化,

而且在某些長期、複雜的疾病過程中, 還會出現虛實病機的錯雜、虛實證候的轉化以及虛實本質與表像之間的真假等變化。

(1)虛實錯雜:又稱“虛實夾雜”, 是指在疾病過程中, 邪盛和正虛同時並存的病理狀態。 其臨床表現特點是虛性徵象與實性徵象錯雜兼見。 由於正虛和邪盛的主次不同, 又有實中夾虛、虛中夾實和虛實並重三種情況:

①實中夾虛:是指以邪實為主, 又兼有正氣虛損的病理狀態。 多由於實性病變失治、誤治, 以致病邪久留, 損傷人體正氣而形成。 例如外感熱病的發展過程中, 由於邪熱熾盛, 傷津耗氣, 從而形成熱盛而氣津兩傷之證。 臨床表現既有外感病實熱熾盛的壯熱、面赤、便秘、舌紅、脈數有力的邪實見症;又兼見口乾舌燥、大渴引飲及乏力等津傷氣虛的表現。

 [FS:PAGE]; ②虛中夾實:是指以正虛為主, 兼夾實邪結滯的病理狀態。 多由於正虛而致體內某些病理產物如痰飲、水濕、瘀血等積聚而形成。 如脾陽不振, 運化失職所致的水腫, 既有脾虛不運的神疲納差、食後腹脹、四肢不溫等症狀, 又有水濕內停, 發為浮腫等表現。

③虛實並重:是指正虛和邪盛難分主次的病理狀態。 如久病咳喘之人, 既有肺脾氣虛之咳喘無力、納少倦怠症狀, 又有胸悶、咯痰量多之邪實表現。 虛實錯雜總是在疾病的虛實轉化過程中形成的, 故必須明確正虛與邪實的因果關係, 區別虛實之孰多孰少, 以確定虛實之主次。 另外, 由於病邪所在部位與正氣受損部位的差異, 尚有表虛裡實、表實裡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的不同病理變化。

(2)虛實轉化:指在疾病過程中,由於實邪久留而損傷正氣,或正氣不足而致實邪積聚等所導致的虛實病理轉化的過程,主要有由實轉虛和因虛致實兩種情況。由於虛實轉化屬於疾病傳變中“病性轉化”的範圍,故其內容詳見下節病性轉化部分,這裡不再重複。

(3)虛實真假:指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其臨床表現出現了一些與其病機虛實本質不符的假像的病理狀態。可分為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①真實假虛:古稱“大實有羸狀”,是指病機的本質為實,但臨床表現出某些類似虛羸的假像。此多由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濕熱內蘊,或大積大聚等實邪結聚於內,致使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於外所致。如熱邪結聚於腸道的裡熱熾盛證,一方面可見到腹脹滿硬、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潮熱、譫語等實性症狀;同時又有因陽氣被鬱滯,不能布達肌表的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等類似虛寒的假像。

②真虛假實:古稱“至虛有盛候”,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但臨床表現出某些類似實證的假像。此多因正氣虛損至極,臟腑功能衰退,推動、氣化、激發無力所致。如脾虛運化無力,可見脘腹脹滿、疼痛等假實徵象。又如陽氣極度衰絕,以致虛陽外越時,可見精神興奮,面紅如妝,煩躁不寧的假實之象。

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與實不是單純的、靜止的、絕對的,隨著疾病的發展變化,虛與實也常互為因果而相互轉化,並在轉化過程中呈現出虛實錯雜的局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尚可出現病證本質與現象不一致的虛實真假的病理變化。因此,臨床分析病機時,應以動態的、相對的觀點來認識疾病,分析病機的虛實,透過現象準確地把握邪正盛衰的情況,從而正確地確定病機的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由於邪正鬥爭,使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不斷地發生盛衰消長的變化。這種邪正盛衰變化,對疾病發展的趨勢與轉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正勝邪退

正勝邪退,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奮起積極抗禦邪氣,正氣戰勝邪氣,而邪氣日益衰減或被驅除,疾病趨於好轉和痊癒的一種轉歸,也是許多疾病最常見的一種結局。此多由於患者的正氣比較旺盛,抗禦病邪的能力較強,或能及時得到正確治療,或兩者兼而有之所致。邪氣受到遏制或被驅除,病邪對機體的損害作用即告終止或消失,機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逐漸得到修復,精、氣、血、津液等被耗傷的物質逐漸得到補充,機體的陰陽在新的基礎上又獲得了相對平衡,疾病即告痊癒。

2.邪去正虛

邪去正虛,是指在疾病的後期,邪氣已被驅除,病邪對機體的病理損害已經停止,但正氣耗傷,有待恢復的病理過程。此多因邪氣亢盛,病勢較劇,正氣耗傷較重;或攻邪措施猛烈,如大汗、大吐、大下等[FS:PAGE],使正氣大傷;或正氣素虛,感邪後重傷正氣等所致。多見於急、重病的恢復期,一般趨向好轉、痊癒。

3.邪勝正衰

邪勝正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氣亢盛,正氣漸衰,機體抗邪無力,疾病趨於惡化,甚至死亡的一種轉歸。此多因機體正氣虛弱,抗邪無力;或邪氣熾盛、失治、誤治等,致機體抗邪能力日漸低下,不能制止邪氣的侵害作用,機體受到的病理性損害逐漸加重,則病情日趨惡化。若進一步發展,正氣大衰,邪氣獨盛,臟腑、經絡、氣血等的生理功能嚴重衰憊,則可致陰陽離絕,生命活動終止。外感熱病過程中,亡陰、亡陽的病理改變,即是邪勝正衰的典型表現。

4.邪正相持

邪正相持,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也不十分毒烈,邪正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致使病勢處於遷延狀態的一種病理過程。此時正氣不能完全驅邪外出,邪氣可以滯留於一定的部位,既不能消散,也不能深入傳化,稱之為“邪留”、“邪結”。邪正相持的態勢具有不穩定性,隨時都可能被打破,必因邪正的盛衰變化而發生向愈或惡化的轉歸。

5.正虛邪戀

正虛邪戀,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已虛,餘邪未盡,正氣一時無力驅除未盡之餘邪,邪氣留戀不去,致使疾病處於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此多由於在邪正鬥爭過程中,正氣雖未至潰敗,但已因邪氣的耗傷而削弱;邪氣由於經過正氣的奮力抗爭,也趨於衰微,邪正雙方處於非激烈性抗爭的一種相持不下的病理狀態。因此,正虛邪戀可視為邪正相持的一種特殊病機,一般多見於疾病的後期,且常是多種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經久不愈,或遺留某些後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疾病發展至正虛邪戀階段,一般有兩種發展趨勢和轉歸:一是在積極合理的治療和調理下,促使正氣增強,餘邪散盡,則疾病好轉或痊癒;二是治療和調養不當,或因病邪的性質黏滯纏綿,難以驅除,致使正虛日久不復,邪氣長期留戀不去,則轉為

(2)虛實轉化:指在疾病過程中,由於實邪久留而損傷正氣,或正氣不足而致實邪積聚等所導致的虛實病理轉化的過程,主要有由實轉虛和因虛致實兩種情況。由於虛實轉化屬於疾病傳變中“病性轉化”的範圍,故其內容詳見下節病性轉化部分,這裡不再重複。

(3)虛實真假:指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其臨床表現出現了一些與其病機虛實本質不符的假像的病理狀態。可分為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①真實假虛:古稱“大實有羸狀”,是指病機的本質為實,但臨床表現出某些類似虛羸的假像。此多由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濕熱內蘊,或大積大聚等實邪結聚於內,致使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於外所致。如熱邪結聚於腸道的裡熱熾盛證,一方面可見到腹脹滿硬、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潮熱、譫語等實性症狀;同時又有因陽氣被鬱滯,不能布達肌表的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等類似虛寒的假像。

②真虛假實:古稱“至虛有盛候”,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但臨床表現出某些類似實證的假像。此多因正氣虛損至極,臟腑功能衰退,推動、氣化、激發無力所致。如脾虛運化無力,可見脘腹脹滿、疼痛等假實徵象。又如陽氣極度衰絕,以致虛陽外越時,可見精神興奮,面紅如妝,煩躁不寧的假實之象。

總之,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病機的虛與實不是單純的、靜止的、絕對的,隨著疾病的發展變化,虛與實也常互為因果而相互轉化,並在轉化過程中呈現出虛實錯雜的局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尚可出現病證本質與現象不一致的虛實真假的病理變化。因此,臨床分析病機時,應以動態的、相對的觀點來認識疾病,分析病機的虛實,透過現象準確地把握邪正盛衰的情況,從而正確地確定病機的虛實變化。

(二)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由於邪正鬥爭,使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不斷地發生盛衰消長的變化。這種邪正盛衰變化,對疾病發展的趨勢與轉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正勝邪退

正勝邪退,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奮起積極抗禦邪氣,正氣戰勝邪氣,而邪氣日益衰減或被驅除,疾病趨於好轉和痊癒的一種轉歸,也是許多疾病最常見的一種結局。此多由於患者的正氣比較旺盛,抗禦病邪的能力較強,或能及時得到正確治療,或兩者兼而有之所致。邪氣受到遏制或被驅除,病邪對機體的損害作用即告終止或消失,機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逐漸得到修復,精、氣、血、津液等被耗傷的物質逐漸得到補充,機體的陰陽在新的基礎上又獲得了相對平衡,疾病即告痊癒。

2.邪去正虛

邪去正虛,是指在疾病的後期,邪氣已被驅除,病邪對機體的病理損害已經停止,但正氣耗傷,有待恢復的病理過程。此多因邪氣亢盛,病勢較劇,正氣耗傷較重;或攻邪措施猛烈,如大汗、大吐、大下等[FS:PAGE],使正氣大傷;或正氣素虛,感邪後重傷正氣等所致。多見於急、重病的恢復期,一般趨向好轉、痊癒。

3.邪勝正衰

邪勝正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氣亢盛,正氣漸衰,機體抗邪無力,疾病趨於惡化,甚至死亡的一種轉歸。此多因機體正氣虛弱,抗邪無力;或邪氣熾盛、失治、誤治等,致機體抗邪能力日漸低下,不能制止邪氣的侵害作用,機體受到的病理性損害逐漸加重,則病情日趨惡化。若進一步發展,正氣大衰,邪氣獨盛,臟腑、經絡、氣血等的生理功能嚴重衰憊,則可致陰陽離絕,生命活動終止。外感熱病過程中,亡陰、亡陽的病理改變,即是邪勝正衰的典型表現。

4.邪正相持

邪正相持,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也不十分毒烈,邪正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致使病勢處於遷延狀態的一種病理過程。此時正氣不能完全驅邪外出,邪氣可以滯留於一定的部位,既不能消散,也不能深入傳化,稱之為“邪留”、“邪結”。邪正相持的態勢具有不穩定性,隨時都可能被打破,必因邪正的盛衰變化而發生向愈或惡化的轉歸。

5.正虛邪戀

正虛邪戀,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已虛,餘邪未盡,正氣一時無力驅除未盡之餘邪,邪氣留戀不去,致使疾病處於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此多由於在邪正鬥爭過程中,正氣雖未至潰敗,但已因邪氣的耗傷而削弱;邪氣由於經過正氣的奮力抗爭,也趨於衰微,邪正雙方處於非激烈性抗爭的一種相持不下的病理狀態。因此,正虛邪戀可視為邪正相持的一種特殊病機,一般多見於疾病的後期,且常是多種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經久不愈,或遺留某些後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疾病發展至正虛邪戀階段,一般有兩種發展趨勢和轉歸:一是在積極合理的治療和調理下,促使正氣增強,餘邪散盡,則疾病好轉或痊癒;二是治療和調養不當,或因病邪的性質黏滯纏綿,難以驅除,致使正虛日久不復,邪氣長期留戀不去,則轉為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