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方論治胸痹心痛5驗案

中醫之胸痹心痛, 包括現代醫學之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病等, 《金匱要略》作了專篇論述。 經方藥簡效宏, 非一般時方所能比;若參之其他名方治之, 常能取效如期。

辨部位

胸陽痹阻, 瓜蔞薤白劑宣痹通陽

《金匱要略》將胸痹病的典型症狀羅列為“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脈沉而遲, 關上小緊數”。 此由胸陽不振, 陰邪上乘而致, 治宜宣痹通陽, 仲景擬瓜蔞薤白劑治之。 使用本方的臨床指征為:胸背徹痛, 短氣, 喘息, 胸部有悶憋感。

病例:崔某, 男, 58歲。 近兩個月來, 常感胸悶胸痛, 痛甚則牽涉背部, 家屬拍打胸背而後舒。 心電圖示為:下壁及外側壁心肌缺血。

舌質略暗, 舌苔薄潤, 脈弦細而緩。 此為胸陽痹阻, 血脈不暢。 治宜宣痹通陽為主, 佐以活瘀, 用瓜蔞薤白半夏東加味:全瓜蔞15克, 薤白12克, 法半夏10克, 赤芍10克, 郁金10克, 秦艽10克, 桂枝6克, 生薑3克, 水煎服。 服6劑, 胸悶減輕。 後加冠心蘇合香丸1粒包煎, 服12劑, 悶痛間或發作, 且不牽引背部, 自述胸部較舒暢。 後因食肉餃悶痛增劇, 于上方去秦艽、冠心蘇合香丸, 加生山楂15克, 雞內金10克, 炒萊菔子10克, 水煎服6劑, 悶痛減輕, 脈象轉為弦滑而緩, 上方去雞內金, 加陳皮10克, 赤芍改為15克, 服12劑, 悶痛基本消失。

按:瓜蔞薤白劑的主藥是瓜蔞、薤白, 瓜蔞辛潤, 是通絡開結之良藥。 古人指出瓜蔞能使人心氣“內洞”, “內洞”就是暢快。 本例有胸悶痛並欲使人拍打,

這是胸陽不得宣通的表現, 故選用具有疏通胸中陽氣, 使氣血得以流通的瓜蔞薤白半夏湯, 隨症增入通絡的秦艽、桂枝, 活血化瘀的赤芍、郁金等, 這樣就使瓜蔞薤白的通陽宣痹作用由氣分深入到血分, 氣行則血行, 氣血一活, 痹阻自然消散。

求病本

心腎陽虛, 真武湯溫心腎之陽

胸痹病, 虛為本, 實為標, 虛在陽氣, 以心腎陽氣不足為主。 心陽主通運血脈, 腎陽主溫化陰精, 心陽虛則血脈滯而不流, 腎陽虛則陰精凝而不化, 均可使血脈痹阻形成胸痹。 臨床表現為:胸悶痛, 肢冷畏寒, 每遇冬季或夜間加重, 治宜扶心陽, 溫腎陽, 陽氣溫煦, 血脈自能暢通。

病例:張某, 男, 53歲。 患者于1994年冬季發生兩次心胸劇痛, 每次約5~6分鐘, 並見四肢冷,

出冷汗, 心慌, 心電圖提示為:外側壁心肌缺血, 曾用潘生丁、消心痛等治療, 症狀緩解。 昨晚再次出現心前區疼痛, 持續4分鐘左右, 胸部有恐悶感, 氣短, 手足冰涼, 夜尿4次, 舌體肥大, 質胖嫩, 舌苔白滑潤。 脈沉, 小滯。 證屬心腎陽虛, 血脈痹阻。 治宜扶心、溫腎、活血。 方選真武東加味治之, 炮附子6克, 茯苓15克, 炒白術10克, 赤芍10克, 生黃芪15克, 丹參15克, 當歸10克, 薤白10克, 生薑6克為引, 水煎服, 服4劑胸悶減輕, 夜尿減少為2次。 手足及舌脈症狀同前。 原方加桂枝6克, 以促陽氣達四末。 水煎服10劑, 手足轉溫, 胸悶明顯減輕。 仍用上方2日服1劑, 如此服至1996年3月, 同年10月複診, 述僅發作一次心痛, 服冠心蘇合丸緩解。

按:據臨床觀察, 胸痹病人寒證多, 熱證少, 多伴四肢不溫,

常在冬季加重即為驗證。 《傷寒論》真武湯扶陽抑陰, 溫通經脈。 加入生黃芪、丹參、當歸、薤白, 意在加強益氣活血作用, 使藥力深入血脈。 方中附子用量可隨症增損, 因人而異, 用至30克者要將附子先煮兩個小時, 一般用量煎煮1個小時即可。 但不可不用, 舍此心腎之陽難以復原。

審病情

飲阻氣滯, 苓杏橘枳化飲行氣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雲:“胸痹, 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胸痹之輕者, 僅有“胸中氣塞, 短氣”候, 且時發時止。 後人稱飲阻者,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氣滯者, 橘枳實姜湯主之。

病例:徐某, 女, 31歲。 近三個月屢發胸悶、氣短之苦, 幾次到醫院診察, 均以“心臟神經官能症”告之, 予穀維素、維生素、中藥安神類藥物治之,

或有短效。 近月因家務事煩心, 胸悶、氣短頻發, 就診時時張口歎息, 並時拍胸部, 言“拍拍好受!”心電圖無異常。 形體略胖, 大便幹結, 二三日一行;舌體大、苔白滑, 脈弦而細。 診為心肺氣不足, 飲阻氣滯證, 予茯苓杏仁甘草湯與橘枳姜湯合用並加味治之。 茯苓15克, 炒杏仁10克, 炙甘草10克, 陳皮10克, 炒枳實10克, 生薑10克, 生白術30克, 火麻仁10克, 降香10克, 水煎服。 服用14劑複診, 自述“胸部暢快, 透亮”, 歎息減少, 大便通暢。 于上方加赤芍15克, 續服21劑, 基本告愈。

按:胸痹之病, 有輕有重, 胸中急痛者重也;胸中氣塞者輕也。 此條之證治為胸痹之輕證。 《醫宗金鑒》雲:“水盛氣者, 則息促, 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湯, 以利其水, 水利則氣順矣;氣盛水者, 則痞塞, 主以橘皮枳實生薑湯, 以開其氣,氣開則痹通矣。”間言之,茯苓杏仁甘草湯治胸痹之飲阻者,橘枳姜湯治胸痹之氣塞者。若飲阻氣滯並見者,兩方合用之。因便秘而加用生白術、火麻仁;加降香在於寬胸理氣;後加赤芍以化氣中之瘀,以防血脈之瘀滯。對於非器質性胸痹病者,兩方合用,隨證治之,每獲良效。

診脈象

結代同見,炙甘草湯益氣複脈

胸痹病,由於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脈,故可見結代脈象。雖然《金匱要略》胸痹病門中無有結代脈象,但與之羽翼的《傷寒論》卻有“心動悸,脈結代”的記載。筆者常用炙甘草湯治之。此方對於功能性心律失常常可於短期內見效,即是器質性病變,也能改善症狀,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

病例:甘某,女,38歲。因胸悶、心悸,脈結代兩年,加重月餘來診。面黃少華,語音低微,氣不接續,脈有結代(早搏5~10次/分),舌體小,質嫩薄。查:脈搏62次/分,血壓105/60mmHg,心律不齊,無病理性雜音,心電圖提示:頻發性室性早搏。此系心氣不足,血行不利,致胸中絡脈不和形成胸痹。方用炙甘草東加味治之。處方:炙甘草30克,黨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30克(先煎),阿膠10克(烊化),大麻仁10克,桂枝10克,大棗5枚(擘),另加赤芍10克,苦參10克,水煎服。服藥10劑,胸悶、心悸減輕,脈結代減少。後在上方基礎上隨症加入小麥、山萸肉、橘紅、石菖蒲等藥,服藥月餘,結代脈偶見。後改以生脈散為主,服藥20餘劑,結代脈消失。

按:炙甘草湯為益氣複脈之方。考原方陰藥用量大(如生地、麥冬),而陽藥(如人參、桂枝)用量反而不及其半,如此怎能使血脈通暢?岳美中先生指出:“陰藥非重量,則倉促間無能生血補血,但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憑藉陽藥主動者以推之換之而激促之,方能上入於心,催動血行,使結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岳美中醫案集》)筆者體會,生地用至30克以上,常有腹瀉之虞,若先煎30分鐘,或加入山楂同煎,則可收心律複而無腹瀉的效果。

查體質

氣陰虧,桂枝湯合生脈飲益氣養陰

仲景將胸痹病的病機概括為“陽微陰弦”四個字,所謂“陽微”,既指陽虛,又指上焦陽位的氣陰兩虧。胸痹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體質多有虧損,凡臨床上以悶、喘、短氣為主症的胸痹病人,若從益氣養陰入手,每獲良效。

病例:雲某,男,48歲。患者以胸悶、氣短,偶有隱痛一年余,加重半個月來診。兩次查心電圖均提示為:T波Ⅱ、Ⅲ、AVF倒置。曾服蘇合香丸、丹參片等藥,均未見效。近半月胸悶加重,勞則汗出心慌,脈弦緩,心率62次/分,舌質嫩紅,苔薄潤,脈症合參,診為心肺氣陰兩虛證。擬桂枝湯合生脈加味治之。組成: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太子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黃精10克,大棗5個,炙甘草15克,生薑3克,水煎服。以該方為基礎方劑,隨症加入赤芍、棗仁及少量炮附子,服30餘劑,症狀消失,心率恢復到68~72次/分。心電圖提示:T波Ⅱ、Ⅲ、AVF低平,較治療前有所改善。

按:本例患者無明顯實邪,無肢冷及天冷加劇之寒象,又無舌紫脈澀、刺痛之瘀象,也無悶憋壓抑、舌苔厚膩之痰象,僅有胸悶、氣短、汗出、心慌,故診為氣陰兩虛證。桂枝湯外和營衛,內理氣血,加入生脈飲益氣養陰,黃精不膩不燥,有潤肺寧心作用。《金匱要略》胸痹篇,無益氣養陰方藥,但時方之生脈飲,公認為心臟病益氣養陰之主方,特別是方中人參、麥冬二味,亦是炙甘草湯之要藥,故取之于桂枝湯合用,對冠心病氣陰兩虛之證,頗為合拍。

以開其氣,氣開則痹通矣。”間言之,茯苓杏仁甘草湯治胸痹之飲阻者,橘枳姜湯治胸痹之氣塞者。若飲阻氣滯並見者,兩方合用之。因便秘而加用生白術、火麻仁;加降香在於寬胸理氣;後加赤芍以化氣中之瘀,以防血脈之瘀滯。對於非器質性胸痹病者,兩方合用,隨證治之,每獲良效。

診脈象

結代同見,炙甘草湯益氣複脈

胸痹病,由於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脈,故可見結代脈象。雖然《金匱要略》胸痹病門中無有結代脈象,但與之羽翼的《傷寒論》卻有“心動悸,脈結代”的記載。筆者常用炙甘草湯治之。此方對於功能性心律失常常可於短期內見效,即是器質性病變,也能改善症狀,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

病例:甘某,女,38歲。因胸悶、心悸,脈結代兩年,加重月餘來診。面黃少華,語音低微,氣不接續,脈有結代(早搏5~10次/分),舌體小,質嫩薄。查:脈搏62次/分,血壓105/60mmHg,心律不齊,無病理性雜音,心電圖提示:頻發性室性早搏。此系心氣不足,血行不利,致胸中絡脈不和形成胸痹。方用炙甘草東加味治之。處方:炙甘草30克,黨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30克(先煎),阿膠10克(烊化),大麻仁10克,桂枝10克,大棗5枚(擘),另加赤芍10克,苦參10克,水煎服。服藥10劑,胸悶、心悸減輕,脈結代減少。後在上方基礎上隨症加入小麥、山萸肉、橘紅、石菖蒲等藥,服藥月餘,結代脈偶見。後改以生脈散為主,服藥20餘劑,結代脈消失。

按:炙甘草湯為益氣複脈之方。考原方陰藥用量大(如生地、麥冬),而陽藥(如人參、桂枝)用量反而不及其半,如此怎能使血脈通暢?岳美中先生指出:“陰藥非重量,則倉促間無能生血補血,但陰本主靜,無力自動,必憑藉陽藥主動者以推之換之而激促之,方能上入於心,催動血行,使結代之脈去,動悸之證止。”(《岳美中醫案集》)筆者體會,生地用至30克以上,常有腹瀉之虞,若先煎30分鐘,或加入山楂同煎,則可收心律複而無腹瀉的效果。

查體質

氣陰虧,桂枝湯合生脈飲益氣養陰

仲景將胸痹病的病機概括為“陽微陰弦”四個字,所謂“陽微”,既指陽虛,又指上焦陽位的氣陰兩虧。胸痹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體質多有虧損,凡臨床上以悶、喘、短氣為主症的胸痹病人,若從益氣養陰入手,每獲良效。

病例:雲某,男,48歲。患者以胸悶、氣短,偶有隱痛一年余,加重半個月來診。兩次查心電圖均提示為:T波Ⅱ、Ⅲ、AVF倒置。曾服蘇合香丸、丹參片等藥,均未見效。近半月胸悶加重,勞則汗出心慌,脈弦緩,心率62次/分,舌質嫩紅,苔薄潤,脈症合參,診為心肺氣陰兩虛證。擬桂枝湯合生脈加味治之。組成: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太子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黃精10克,大棗5個,炙甘草15克,生薑3克,水煎服。以該方為基礎方劑,隨症加入赤芍、棗仁及少量炮附子,服30餘劑,症狀消失,心率恢復到68~72次/分。心電圖提示:T波Ⅱ、Ⅲ、AVF低平,較治療前有所改善。

按:本例患者無明顯實邪,無肢冷及天冷加劇之寒象,又無舌紫脈澀、刺痛之瘀象,也無悶憋壓抑、舌苔厚膩之痰象,僅有胸悶、氣短、汗出、心慌,故診為氣陰兩虛證。桂枝湯外和營衛,內理氣血,加入生脈飲益氣養陰,黃精不膩不燥,有潤肺寧心作用。《金匱要略》胸痹篇,無益氣養陰方藥,但時方之生脈飲,公認為心臟病益氣養陰之主方,特別是方中人參、麥冬二味,亦是炙甘草湯之要藥,故取之于桂枝湯合用,對冠心病氣陰兩虛之證,頗為合拍。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胸痹心痛病怎麼辦?

    你好,據你所述,一般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建議及時詳檢後正規治療即可。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