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 且有助於消腫排膿。
證候表現:胞瞼局部紅腫, 硬結較大, 灼熱疼痛, 伴有口渴喜飲, 便秘溲赤, 苔黃脈數等。
病因病機:脾胃蘊熱, 積久熱毒上攻胞瞼, 阻滯脈絡, 營衛失調, 故癤腫紅赤焮痛。 內熱重, 故伴口渴喜飲, 便秘溲赤, 苔黃脈數等症。
證候表現:清熱瀉火解毒。
處方:瀉黃散。
方用: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 且有助於消腫排膿。
處方:清胃散。
出處:《中醫眼科學》·第八章胞瞼疾病(篇)·第一節針眼(章)
原文:熱毒上攻主證:胞瞼局部紅腫, 硬結較大, 灼熱疼痛, 伴有口渴喜飲, 便秘溲赤, 苔黃脈數等。 證候分析:脾胃蘊熱, 積久熱毒上攻胞瞼, 阻滯脈絡, 營衛失調, 故癤腫紅赤焮痛。 內熱重, 故伴口渴喜飲, 便秘溲赤, 苔黃脈數等症。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方中石膏、炒山梔清脾胃積熱, 黃連瀉火解毒, 防風助散伏火, 生地、丹皮涼血清熱, 藿香理氣, 當歸和血, 二藥調和營衛, 升麻清熱解毒, 引藥入陽明, 共奏清熱瀉火解毒之功。 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 且有助於消腫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