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注下赤白

證名便下膿血粘凍。 《素問·至真要論》:“厥陰之勝, ……少腹痛, 注下赤白。 ”《醫略十三篇·痢疾》謂本病乃風濕相火傷于陰絡, 血液化赤白, 即癰疽化膿之意。 詳見赤白痢條。

赤白痢疾

湯氏雲∶小兒痢疾, 皆因飲食無節, 或餐果食肉, 不知厭足, 乃脾胃尚弱, 不能克化, 停積於髒, 故成痢也, 熱搏則赤。 風寒之氣入於腸胃, 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 痢或夾青者, 有驚積, 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 大抵八痢, 但冷熱赤白, 藥性雖有不同, 治法不相遠矣。 又有赤白相雜者, 當先去其熱積, 須用大黃、枳實、樸硝之類, 以去其熱毒, 然後黃連、黃芩、黃柏解其熱,

痢自止, 疼自定, 此妙法也。 如痢不止, 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 自然平復。 脾虛者, 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 必致危困, 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 方為盡善, 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 噤口痢不能食者, 石蓮散主之, 香脯散亦可。 冷痢如豆汁, 肚疼者, 胃風湯主之。 脾毒痢, 髒熱, 當服香連丸、黃連香薷散去桂、五苓散(驚)、茅花湯, 當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 先與解毒退熱, 卻與開胃進食, 分利水穀, 寬腸定痛, 先與水浸丹、《局方》敗毒散(痘初熱)、地榆飲、寬腸枳殼散。 有熱而痢不止者, 三黃熟艾湯主之。 積滯不通者, 神芎丸亦可用。 熱甚煩躁者, 黃連解毒湯解之(煩躁), 潑火散亦效。 〔曾〕赤白之痢, 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 白為陰為冷, 或曰無積不成痢。
至於調治, 若以冷熱之劑互進, 或投去積之藥, 必難取效, 不究其原, 何由可療。 且四時八風之中人, 五運六氣之相勝, 夏秋人多痢疾, 《內經》曰∶春傷于風, 夏生飧泄。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 火淫所勝、民病注泄。 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 若專以積為論, 豈一歲之中, 獨于夏秋人皆有積, 春冬不然。 蓋風邪入胃, 木能勝土, 不為暴下, 則成痢疾赤白交雜, 此為陰陽不分, 法當分正陰陽, 五苓散以導其逆, 理中湯以溫其胃, 使色歸一, 然後施治。 若一分之後, 仍赤白同下, 則當究其所患之因, 若先白後赤, 乃內傷生冷, 失于蓋覆, 由元氣感於暑熱, 治法先救其裡, 次解暑毒。 若先赤後白, 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冷, 先宜解熱, 後治其痢。 有夾熱而痢者,
則下純鮮血, 此風能動血, 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吐瀉)川草散、及當歸散(潮熱)加醋炒蒸柏葉, 水薑煎服, 或羌活散加三和湯, 水姜倉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 則下純白凍, 或白上有粉紅色, 或似豬肝瘀血, 皆為陰證, 蓋血得寒則凝澀故也, 先用 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瀉)煎投, 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 或固真湯(慢驚)。 倘不辨其虛實冷熱, 妄行施治, 必致脾胃愈虛, 不能乳食, 成噤口痢者則難療矣。 又有裡急後重, 蓋裡急為陽, 後重為陰, 未圊前腹痛為裡急, 已圊後腹痛為後重, 故里急者大腸澀也, 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急驚)和解, 及羌活散水姜倉米煎服, 次下寬腸丸。 後重為氣虛, 用 咀五苓散加人參、水薑煎服, 並投香連丸。 若二證俱作, 前二丸子並進,

或雙金飲、金粟丸亦佳。 然瀉痢二字, 自是兩證, 糞夾水, 來多而順者曰瀉, 帶血凍白凍, 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 輕重陰陽, 於此而分, 斯為治法。 有膿血交雜, 經久不止, 晝輕夜重, 或晝夜頻數, 食減痛多, 並用萬金散、神效散、主之。 有五色痢者, 乃因五臟蘊熱, 日久不散, 故有是證, 蓋五臟受熱, 榮衛不調, 五穀不化, 熏腐臟腑, 神氣昏沉, 此候已危, 最苦是腹中刺痛, 兒小者無治法, 蓋五色者, 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 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 或小來複丹以五苓散送下, 或者可療, 若投藥如故, 不可為也。 又有風痢, 多是黃褐色, 與疳瀉頗同, 但不臭為異耳, 此風毒停滯於脾, 宜去脾經風毒, 瀉黃散主之, 若見赤白同下, 久而不禁, 小便少, 澀痛熱並作, 唇裂眼赤,
氣促心煩, 坐臥不安, 狂渴飲水, 穀道傾陷, 時複面容如妝, 飲食不進者難治。 〔薛〕錢仲陽雲∶瀉痢黃赤黑, 皆熱也。 瀉痢青白, 米穀不化, 皆冷也。 東垣雲∶白者濕熱傷於氣分, 赤者濕熱傷於血分, 赤白相雜, 氣血俱傷也。 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 四君、乾薑治虛寒之痢。 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 為實熱, 用香連丸。 手足指冷凍飲料熱者, 為虛寒, 用異功散送香連丸。 若兼體重肢痛, 濕熱傷脾也, 用升陽益胃湯。 小便不利, 陰陽不分也, 用五苓散。 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 脾氣下陷也, 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 瀉痢兼嘔, 或腹中作痛者, 脾胃虛寒也, 用異功散加炮姜、木香。 或變而為瘧者, 肝克脾也, 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鉤。 若積滯已去, 痢仍不止者, 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濃味,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並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

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濃味,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並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