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 即眩暈。 《醫碥·眩暈》:“暈與運同;旋轉也。 所見之物, 皆旋轉如飛, 世謂之頭旋是也。 ”《顧氏醫鏡》卷十四:“眩暈者, 目花黑暗旋倒也。 其狀頭眩目閉, 身轉而聾, 如立舟車之上。 ”詳眩暈條。
眩暈
眩暈的主觀症狀是一種運動紀覺或運動錯覺, 是患者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 患者感到外界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 是由前庭神經系統病變所引起, 與頭暈不同, 一般來說頭暈並無外界環境或自身旋轉的運動覺即患者主訴的頭重腳輕頭腦不清楚等。
釋義
眩暈是一種臨床症狀。 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
詳細解釋
1.眩暈是包括視覺、本體覺、前庭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組症候。
2.頭暈目眩。
《剪燈餘話·賈雲華還魂記》:“夫人亦眩暈思臥, 乃先就榻。 惟 娉 率諸婢收拾器皿, 鎖閉門戶。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地震》:“人眩暈不能立, 坐地上, 隨地轉側。 ”《醫宗金鑒·內治雜證法·眩暈》:“傷損之症, 頭目眩暈, 有因服克伐之劑太過, 中氣受傷, 以致眩暈者。 ”清 昭梿《嘯亭續錄·王功偉》:“﹝王富順﹞嘗病眩暈, 恒恐斃於道途, 每出行, 必小紙書其姓名居址, 以防顛僕。 ”郁達夫《採石磯》二:“他覺得晴光射目, 竟感覺得有些眩暈。 ”
3.引申為迷惑。
瞿秋白《跋》:“二十年來盲求摸索不知所措,
眩暈是目眩和頭暈的總稱, 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 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 因兩者常同時並見, 故稱眩暈。
分類
眩暈是一種主觀的感覺異常。 可分為兩類: 一為旋轉性眩暈, 多由前庭神經系統及小腦的功能障礙所致, 以傾倒的感覺為主, 感到自身晃動或景物旋轉。 二為一般性眩暈, 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 以頭昏的感覺為主, 感到頭重腳輕。 眩暈是一種常見症狀, 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 因此, 我們可將引起眩暈的疾病進行分類敘述, 使大家對“眩暈”有更深一步的瞭解。
旋轉性眩暈
按其病因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類。
(1)周圍性眩暈:是指內耳迷路或前庭神經的病變導致的眩暈症。 常見於梅尼埃病
(2)中樞性眩暈:是指腦幹、小腦、大腦及脊髓病變引起的眩暈。 常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顱內腫瘤、顱內感染、多發性硬化、眩暈性癲癇及外傷性眩暈等。
一般性眩暈
(1)心源性眩暈:常見於心律失常、心臟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暈: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暈:常見於屈光不正、眼底動脈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壓性眩暈:高血壓或低血壓均可引起眩暈。
(5)其它:貧血、頸椎病、急性發熱、胃腸炎、內分泌紊亂及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引起頭暈。
病因及表現
周圍性眩暈
1.周圍性眩暈(耳性眩暈)是指內耳前庭至前庭神經顱外段之間的病變所引起的眩暈。
(1)梅尼埃病:以發作性眩暈伴耳鳴、聽力減退及眼球震顫為主要特點, 嚴重時可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和出汗, 發作多短暫, 很少超過2周。 具有復發性特點。
(2)迷路炎:多由於中耳炎併發, 症狀同上, 檢查發現鼓膜穿孔, 有助於診斷。
(3)內耳藥物中毒:常由鏈黴素、慶大黴素及其同類藥物中毒性損害所致。 多為漸進性眩暈伴耳鳴、聽力減退, 常先有口周及四肢發麻等。 水楊酸製劑、奎寧、某些鎮靜安眠藥(氯丙嗪、呱替啶等)亦可引起眩暈。
(4)前庭神經元炎:多在發熱或上呼吸道感染後突然出現眩暈, 伴噁心、嘔吐, 一般無耳鳴及聽力減退。 持續時間較長, 可達6周, 痊癒後很少復發。
(5)位置性眩暈:病人頭部處在一定位置時出現眩暈和眼球震顫, 多數不伴耳鳴及聽力減退。可見於迷路和中樞病變。
(6)暈動病:見於暈船、暈車等,常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
中樞性眩暈
2.中樞性眩暈(腦性眩暈)指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及其纖維聯繫、小腦、大腦等的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症狀輕,病情重。
(1)顱內血管性疾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鎖骨下動脈偷漏綜合征、延髓外側綜合征、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和小腦出血等。
(2)顱內占位性病變:聽神經纖維瘤、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和其他部位腫瘤等。
(3)顱內感染性疾病:顱後凹蛛網膜炎、小腦膿腫。
(4)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
(5)癲癇。
以上疾病可有不同程度眩暈和原發病的其他表現。
其他原因的眩暈
(1)心血管疾病:低血壓、高血壓、陣發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等。
(2)血液病:各種原因所致貧血、出血等。
(3)中毒性:急性發熱性疾病、尿毒癥、嚴重肝病、糖尿病等。
(4)眼源性:眼肌麻痹,屈光不正。
(5)頭部或頸椎損傷後。
(6)神經症。
(7)椎動脈型頸椎病
(8)耳聾:眩暈發生在聽力下降前後,多為旋轉性,伴有忍心、嘔吐及出冷汗,無眩暈反復發作史。
以上病症可有不同程度眩暈,但常無真正旋轉感,一般不伴聽力減退、眼球震顫,少有耳鳴,有原發病的其他表現。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很多,大約有上百種病可以引起眩暈,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中樞性眩暈是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比如聽神經瘤、腦血管病變等,約占眩暈病人總數的30%。周圍性眩暈約占70%,多數周圍性眩暈與我們的耳朵疾病有關。周圍性眩暈發作時多伴有耳蝸症狀(聽力的改變、耳鳴)和噁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經系統症狀。部分疾病可反復發作性眩暈,自行緩解。
1.高血壓病:高血壓所致的眩暈多數是由於情緒變化、精神緊張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響 ,使血壓產生波動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濫用降壓藥 ,使血壓突然大幅下降 ,發生眩暈。
2.低血壓症:低血壓眩暈也是非常多見的 ,特別是年輕人 ,容易反復發作。姿勢性低血壓眩暈則多見於中老年人 ,在起立或起床時突然眩暈 ,旋即消失 ,再做同樣動作時又覺眩暈。
3.動脈硬化症 :動脈硬化造成腦血栓附著可誘發腦缺血發作。這種腦缺血如果來自頸內動脈 ,就可出現浮動性眩暈和眼前發黑。
4.腦瘤:發生在中樞前庭系的小腦、腦幹易發生旋轉性眩暈。腦瘤引起的眩暈一方面是由於顱內壓增高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腦瘤的壓迫而致血循環障礙 ,使前庭神經核區及其通路直接或間接受損而造成眩暈。
5.腦血栓:輕度的腦血栓可引起眩暈。這是因為動脈硬化造成動脈管腔內膜病變出現狹窄後 ,其遠端部分仍可通過自動調節 ,使血管阻力減低 ,並建立側支迴圈而維持“正常”的血流量 ,暫時不使腦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現頭暈或眩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6.貧血:貧血容易引起腦缺氧而出現眩暈 ,惡性貧血眩暈尤為明顯 ,患者可因中樞神經系統缺氧 ,導致神經系統的器質性變化。因此 ,患者的運動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動感均可喪失 ,眩暈加重。
7.甲狀腺功能減退:本病患者血壓低、心臟輸出血量減少、血流遲緩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現眩暈。此外 ,新陳代謝較低 ,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內耳 ,也可引起眩暈。
8.運動不足:有些人平時缺乏鍛煉、心肺功能較弱 ,如果突然劇烈運動 ,可出現頭暈。運動時間過長 ,體內營養物質耗損過多 ,血糖濃度降低 ,或者劇烈運動時 ,呼吸加快體內氧氣供應不足也易產生眩暈。
9 .內耳疾病:耳源性眩暈常見者有美尼爾氏綜合征 ,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等。
10.某些藥物服藥期的不良反應。
【臨床治療研究】
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髒,主動主升。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說法。憂鬱惱怒,可致肝氣不調,氣鬱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此型眩暈症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治療此症應以平肝熄風為主,可採用中藥治療,可取得快速理想的療效。另外,患者應該培養起較好的生活習慣,如晚飯後多散步,平常多運動等等,這些對於症狀的恢復均有很好的幫助。
發病機理
機體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平衡三聯)三者共同完成的。各種外界刺激通過平衡三聯傳入皮質下中樞、前庭神經核、紅核、小腦及顳葉皮質,不斷反射性調節機體的平衡。
平衡三聯、平衡調節中樞。傳導徑路及中繼核的機能障礙均可導致眩暈。前庭核血供不暢且極易障礙,微小的血管腔改變和血壓下降即可影響前庭核的功能,因此,眩暈多系前庭核功能障礙的結果。
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時,前庭感覺與來自肌肉、關節的本體覺以及視覺不同步,產生運動錯覺,即眩暈。前庭核的異常資訊通過內側縱束激動動眼神經核,產生眼球震顫,而且其它核團的回饋性調節不斷使異常運動得到糾正。於是產生一快一慢有節律的眼球運動;前庭諸核的不平衡資訊通過內側縱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腦—紅核—脊髓通路,回饋性調節脊髓前角細胞功能,力圖使身體保持平衡,由於信號是錯誤的,軀體反而因平衡調節失當而傾倒,肢體運動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因強烈的異常而產生回饋調節。
危害
1.眩暈患者發作期會出現旋轉、嘔吐,同時還會造成迷路、前庭、耳蝸器官損害,造成耳蝸毛細胞死亡和前庭功能喪失,進而引起耳鳴、耳聾、共濟失調等危害性。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起"思維下降、頭痛癡呆、腦血栓、腦溢血、半身不遂、中風偏癱,甚至猝死。
2、中老年患者,多次發作可影響腦血管調節機能及大腦微循環,加重腦供血不足,誘發腦梗塞等症。
3.影響交際,生活圈縮小,精神壓力加大等。
4.坑邊、井邊、過馬路、旅遊登山等正常活動由於擔心美尼爾氏綜合症突然發作,都成為危險活動。所以醫生提醒中年人一定要特別注意休息和睡眠,避免過度疲勞。美尼爾氏綜合症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期裡小心活動,儘量臥床休息,免得因為眩暈而導致摔傷、骨折等危險。
伴隨症狀
1.伴耳鳴、聽力下降可見於前庭器官疾病、第八腦神經病及腫瘤。
2.伴噁心、嘔吐可見于梅尼埃病、暈動病。
3.伴共濟失調可見於小腦、顱後凹或腦幹病變。
4.伴眼球震顫可見於腦幹病變、梅尼埃病。
預防與調養
1.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醫生應多做解釋工作以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及顧慮。
2.發作時應臥床休息,室內宜安靜,空氣要通暢,光線儘量暗些。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煙酒,飲食宜少鹽。
3.發作間歇期不宜單獨外出,以防事故。
多數不伴耳鳴及聽力減退。可見於迷路和中樞病變。(6)暈動病:見於暈船、暈車等,常伴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等。
中樞性眩暈
2.中樞性眩暈(腦性眩暈)指前庭神經顱內段、前庭神經核及其纖維聯繫、小腦、大腦等的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症狀輕,病情重。
(1)顱內血管性疾病: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鎖骨下動脈偷漏綜合征、延髓外側綜合征、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腦病和小腦出血等。
(2)顱內占位性病變:聽神經纖維瘤、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和其他部位腫瘤等。
(3)顱內感染性疾病:顱後凹蛛網膜炎、小腦膿腫。
(4)顱內脫髓鞘疾病及變性疾病:多發性硬化、延髓空洞症。
(5)癲癇。
以上疾病可有不同程度眩暈和原發病的其他表現。
其他原因的眩暈
(1)心血管疾病:低血壓、高血壓、陣發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等。
(2)血液病:各種原因所致貧血、出血等。
(3)中毒性:急性發熱性疾病、尿毒癥、嚴重肝病、糖尿病等。
(4)眼源性:眼肌麻痹,屈光不正。
(5)頭部或頸椎損傷後。
(6)神經症。
(7)椎動脈型頸椎病
(8)耳聾:眩暈發生在聽力下降前後,多為旋轉性,伴有忍心、嘔吐及出冷汗,無眩暈反復發作史。
以上病症可有不同程度眩暈,但常無真正旋轉感,一般不伴聽力減退、眼球震顫,少有耳鳴,有原發病的其他表現。
引起眩暈的疾病種類很多,大約有上百種病可以引起眩暈,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大類。中樞性眩暈是由腦組織、腦神經疾病引起,比如聽神經瘤、腦血管病變等,約占眩暈病人總數的30%。周圍性眩暈約占70%,多數周圍性眩暈與我們的耳朵疾病有關。周圍性眩暈發作時多伴有耳蝸症狀(聽力的改變、耳鳴)和噁心、嘔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經系統症狀。部分疾病可反復發作性眩暈,自行緩解。
1.高血壓病:高血壓所致的眩暈多數是由於情緒變化、精神緊張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響 ,使血壓產生波動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濫用降壓藥 ,使血壓突然大幅下降 ,發生眩暈。
2.低血壓症:低血壓眩暈也是非常多見的 ,特別是年輕人 ,容易反復發作。姿勢性低血壓眩暈則多見於中老年人 ,在起立或起床時突然眩暈 ,旋即消失 ,再做同樣動作時又覺眩暈。
3.動脈硬化症 :動脈硬化造成腦血栓附著可誘發腦缺血發作。這種腦缺血如果來自頸內動脈 ,就可出現浮動性眩暈和眼前發黑。
4.腦瘤:發生在中樞前庭系的小腦、腦幹易發生旋轉性眩暈。腦瘤引起的眩暈一方面是由於顱內壓增高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腦瘤的壓迫而致血循環障礙 ,使前庭神經核區及其通路直接或間接受損而造成眩暈。
5.腦血栓:輕度的腦血栓可引起眩暈。這是因為動脈硬化造成動脈管腔內膜病變出現狹窄後 ,其遠端部分仍可通過自動調節 ,使血管阻力減低 ,並建立側支迴圈而維持“正常”的血流量 ,暫時不使腦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現頭暈或眩暈。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症狀。
6.貧血:貧血容易引起腦缺氧而出現眩暈 ,惡性貧血眩暈尤為明顯 ,患者可因中樞神經系統缺氧 ,導致神經系統的器質性變化。因此 ,患者的運動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動感均可喪失 ,眩暈加重。
7.甲狀腺功能減退:本病患者血壓低、心臟輸出血量減少、血流遲緩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現眩暈。此外 ,新陳代謝較低 ,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內耳 ,也可引起眩暈。
8.運動不足:有些人平時缺乏鍛煉、心肺功能較弱 ,如果突然劇烈運動 ,可出現頭暈。運動時間過長 ,體內營養物質耗損過多 ,血糖濃度降低 ,或者劇烈運動時 ,呼吸加快體內氧氣供應不足也易產生眩暈。
9 .內耳疾病:耳源性眩暈常見者有美尼爾氏綜合征 ,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等。
10.某些藥物服藥期的不良反應。
【臨床治療研究】
中醫認為,肝為風木之髒,主動主升。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就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的說法。憂鬱惱怒,可致肝氣不調,氣鬱化火,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眩暈。此型眩暈症的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頭脹或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口苦,面色紅赤,血壓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誘發。治療此症應以平肝熄風為主,可採用中藥治療,可取得快速理想的療效。另外,患者應該培養起較好的生活習慣,如晚飯後多散步,平常多運動等等,這些對於症狀的恢復均有很好的幫助。
發病機理
機體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平衡三聯)三者共同完成的。各種外界刺激通過平衡三聯傳入皮質下中樞、前庭神經核、紅核、小腦及顳葉皮質,不斷反射性調節機體的平衡。
平衡三聯、平衡調節中樞。傳導徑路及中繼核的機能障礙均可導致眩暈。前庭核血供不暢且極易障礙,微小的血管腔改變和血壓下降即可影響前庭核的功能,因此,眩暈多系前庭核功能障礙的結果。
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時,前庭感覺與來自肌肉、關節的本體覺以及視覺不同步,產生運動錯覺,即眩暈。前庭核的異常資訊通過內側縱束激動動眼神經核,產生眼球震顫,而且其它核團的回饋性調節不斷使異常運動得到糾正。於是產生一快一慢有節律的眼球運動;前庭諸核的不平衡資訊通過內側縱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腦—紅核—脊髓通路,回饋性調節脊髓前角細胞功能,力圖使身體保持平衡,由於信號是錯誤的,軀體反而因平衡調節失當而傾倒,肢體運動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因強烈的異常而產生回饋調節。
危害
1.眩暈患者發作期會出現旋轉、嘔吐,同時還會造成迷路、前庭、耳蝸器官損害,造成耳蝸毛細胞死亡和前庭功能喪失,進而引起耳鳴、耳聾、共濟失調等危害性。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引起"思維下降、頭痛癡呆、腦血栓、腦溢血、半身不遂、中風偏癱,甚至猝死。
2、中老年患者,多次發作可影響腦血管調節機能及大腦微循環,加重腦供血不足,誘發腦梗塞等症。
3.影響交際,生活圈縮小,精神壓力加大等。
4.坑邊、井邊、過馬路、旅遊登山等正常活動由於擔心美尼爾氏綜合症突然發作,都成為危險活動。所以醫生提醒中年人一定要特別注意休息和睡眠,避免過度疲勞。美尼爾氏綜合症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期裡小心活動,儘量臥床休息,免得因為眩暈而導致摔傷、骨折等危險。
伴隨症狀
1.伴耳鳴、聽力下降可見於前庭器官疾病、第八腦神經病及腫瘤。
2.伴噁心、嘔吐可見于梅尼埃病、暈動病。
3.伴共濟失調可見於小腦、顱後凹或腦幹病變。
4.伴眼球震顫可見於腦幹病變、梅尼埃病。
預防與調養
1.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醫生應多做解釋工作以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及顧慮。
2.發作時應臥床休息,室內宜安靜,空氣要通暢,光線儘量暗些。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煙酒,飲食宜少鹽。
3.發作間歇期不宜單獨外出,以防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