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Ní Tàn Xiǎ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泥炭蘚科植物泥炭蘚的植物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phagnum palustre L.[S.obtusifolium Ehrh.;S.cymbifolium(Ehrh.)Her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物體枝條纖長, 黃綠色或黃白色, 高8-20cm。 莖及枝表皮細胞具多數螺紋及水孔。 莖葉舌形, 平展, 長1-2mm, 寬0.8-0.9mm, 葉細胞無螺紋;枝葉闊卵圓形, 內凹, 先端兜狀內卷, 綠色, 細胞在葉片橫切面呈狹長三角形, 偏於葉片腹面。 雌雄異株。 精子器球形, 集生於雄株頭狀枝或短枝頂端, 每一苞葉葉腋間生1個;頸卵器生於雌株頭狀枝叢的雌器苞內;孢蒴球形或卵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水濕環境及沼澤地帶。 四季均生長。 適於高山帶的濕冷環境。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等地區。
【性狀】
1.性狀鑒別 本品呈纏繞的團狀, 黃綠色或黃白色。 濕潤展平後, 莖長10-15cm, 有4-5條叢生的分枝, 莖生葉舌形, 長1.5-1.7mm, 枝生葉瓢狀卵形, 較莖生葉稍大。 孢子黃色。 氣微, 味淡。
2.顯微鑒別 孢子黃色類圓形, 直徑22-25μm, 表面具細疣。 莖表皮細胞壁薄, 具水孔。 枝生葉表皮細胞壁有螺紋及水孔。
【化學成份】泥炭蘚含α-胡蘿蔔素(α-carotene),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γ-胡蘿蔔素(γ-carotene), β-隱黃質(β-cryptoxanthin), 葉黃素(lutein), 葉黃素環氧化物(lutein epoxide), 玉蜀黍黃質(zeaxanthin), 玉紅黃質(rubixanthin), 花藥黃質(antheraxanthin), 側金盞花黃質(adonixanthin), 新黃質(neoxanthin), 堇黃質(violaxanthin), 玉米黃質(mutatoxanthin), 杜鵑花黃質(rhodoxanthin)等。 還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穀甾醇(β-sitosterol)。 此外,
【性味】淡;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止癢。 主目生雲翳;皮膚病;蟲叮咬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2g。 外用:適量,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