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子舌脹

病名《儒門事親》卷三:“熱結於舌下, 複生小舌子, 名曰子舌脹。 ”本病由舌下血脈腫脹而形成。 宜結合全身情況辨證施治。 詳見重舌條。

重舌

又名子舌、重舌風、蓮花舌。 症見舌下血脈腫脹, 狀似舌下又生小舌, 或紅或紫, 或連貫而生, 狀如蓮花, 飲食難下, 言語不清, 口流清涎, 日久潰腐。 多由心脾濕熱, 複感風邪, 邪氣相搏, 循經上結于舌而成。

本病多見於西醫學所指舌下腺炎、舌下間隙感染等。

鑒別診斷

口舌痰包:舌下腫塊, 表面淡紅或淡黃色, 光滑, 觸之柔軟, 微脹不痛, 穿刺可抽出淡黃色液體。

症狀

大體症狀:舌卷短縮,

舌下血脈腫起, 質軟, 形似小舌之狀, 其色或紅或紫;或見腫物連貫而生如蓮花, 脈管怒張, 頜下臖核腫大壓痛;或見舌腹肌膜潰破, 流涎流血。 舌體轉動不利, 語言不清, 吞咽受阻, 頰下多呈浮腫, 飲食時劇痛, 口流熱涎。

常見證型如下:

1.胎毒(蘊結)證:嬰幼兒, 舌下腫脹如小舌樣, 舌紅, 觸之微硬, 流涎, 煩躁不寧, 拒乳, 時啼哭, 或見發熱面赤, 唇紅, 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 指紋青紫或脈數。 治宜清心解毒。

2.心脾積熱證:舌下疼痛, 赤腫如小舌之狀, 舌體伸縮受限, 妨礙言語及吞咽、飲食, 流涎唾, 可伴發熱, 口乾渴, 心中煩熱,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苔黃, 脈數。 治宜清心瀉脾。

3.陰虛火旺證:舌下紅腫疼痛, 舌體活動受限, 頜下署核腫大壓痛。 五心煩熱, 口燥咽幹,

失眠, 大便秘結, 小便黃, 舌幹紅少苔, 脈細數。 治宜滋陰降火。

4.血瘀舌下證:舌下腫脹暗滯, 疼痛, 舌體活動受限, 唾液少, 頜下核腫大壓痛, 口微幹, 小便黃, 舌偏紅有瘀點, 脈弦略數。 治宜活血散結。

5.濕熱蒸舌證:舌下紅腫疼痛, 按之軟, 日久不潰, 妨礙言語、吞咽, 時流涎唾, 頜下核腫大壓痛。 體倦, 納呆, 小便黃, 舌質紅胖, 苔白黃厚膩, 脈濡數。 治宜清熱化濕。

辯證論治

心脾積熱

【證見】 過食辛辣熱毒之物, 舌下日漸腫大, 舌背抬起, 舌卷短縮, 舌下筋脈紫脹, 痛不可忍, 如火灼樣。 言語不清, 飲食不下, 發熱, 煩躁, 便秘, 口臭, 口流熱涎, 頜下臖核腫痛。 舌紅, 苔黃, 脈洪數。

【治法】 清瀉心脾。

【方藥】

1.主方導赤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生地黃15克, 木通12克, 竹葉15克,

甘草梢10克, 石膏30克(先煎), 梔子15克, 防風10克, 金銀花12克。 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者, 加大黃、芒硝。 熱毒較盛者, 加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

2.中成藥

(1)六神丸, 口服, 用量服法見牙癰。

(2)複方板藍根片(沖劑), 口服, 片劑每次3片, 每日3次;沖劑每次1包, 每日2~3次。

胎毒內蘊

【證見】 小兒舌下發紅腫脹, 拒乳哭鬧不止, 口角流涎多, 甚至連頸項胸前也濕透, 煩躁不眠, 高熱, 指紋紫滯。

【治法】 清心解毒。

【方藥】

1.主方黃連解毒湯(王燾《外台秘要》)加味

處方:黃連15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4克, 燈心草3紮, 犀角0.5克(以水牛角30克代), 先煎。 水煎服。

若語言不利者, 宜通關開竅, 可用安宮牛黃丸。

2.中成藥

(1)清開靈口服液, 口服, 每次1瓶, 每日2~3次。

(2)兒科七厘散, 口服, 每次l歲以下l/2瓶, 1歲以上l瓶, 每日1次。

外治法

1.舌下吹用冰硼散或薄荷研末合冰片少許摻口,

或吹涼心散, 每日2—3次。

2.若潰爛者, 吹錫類散。 舌下出血者, 用炒蒲黃末。 涎出量多者, 用聖惠方。

其它治法

1、針灸療法 初起應急泄其熱, 用三棱針刺出惡血, 或針金津、玉液2穴, 約5分處, 出血, 然後用淡鹽水漱口, 再吹冰硼散。 也可針刺少商、合穀2穴, 強刺激, 不留針。

2、滴點療法

取位:舌

操作方法:取土牛膝根(鮮者)30克, 清水沖洗乾淨, 搗爛取汁滴鼻。 l個鼻孔3滴, l次只滴1個鼻孔, 兩鼻孔輪流滴。 每天3-5次。

文獻

《幼幼集成.舌病證治》:"重舌者, 心脾有熱。 蓋脾之大絡出於舌下, 有熱則氣血俱盛, 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 內服沆瀣丹, 外以針砭去惡血, 用蒲黃、黃柏末敷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