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弓足是兒童頗為常見足畸形, 多為神經肌肉性疾病引起的前足固定性蹠屈, 從而使足縱弓增高。 有時合併後足內翻畸形。 偶見原因明者, 可稱為特發性高弓足。
【治療措施】
早期輕型高弓足可採取被動牽拉足底攣縮的蹠筋膜、短縮的足底內在肌。 為緩解蹠骨頭受壓, 使體重呈均勻性分佈, 在鞋內相當蹠骨頭處加一厚1cm氈墊, 並在鞋底後外側加厚0.3~0.5cm, 以減輕走路時後足出現的內翻傾向。 但是, 這些措施只能減輕症狀, 既不能矯正高弓足畸形, 也不能防止畸形加重。
當高弓足已妨礙負重行走、穿鞋,
足蹠側軟組織松解是一個傳統的方法, 經足內緣的後側縱行切口顯露蹠側軟組織, 先切斷蹠筋膜, 蹠長韌帶, 繼之把
骨性矯形手術包括第一楔骨開放性截骨、跗骨背側楔形、V形截骨, 以及跟骨後移截骨。 足背側跗骨V形截骨具有較多的優點, 它不損傷跗骨骨骺, 故適用於6歲以上的兒童。
【病因學】
發病原因非常複雜, 其中約80%病例是神經肌肉性疾病, 致使足弓降低的動力性因素如脛前肌或/和小腿三頭肌肌力減弱,
某些病例有明確的家庭史, 又無神經肌肉病變的證據, 可能是先天性病變, 或稱為特發性高弓足。
【臨床表現】
根據足弓增高的程度, 是否伴發足的其它畸形, 通常將高弓足分成四個類型。
1.單純性高弓足 主要是前足有固定性蹠屈畸形, 第一和第五蹠骨均勻負重。 足內外側縱弓呈一致性增高, 足跟仍保持中立位,
2.內翻型高弓足 此型只有前足內側列即第一、二蹠骨的蹠屈畸形, 使足內縱弓增高。 而外縱弓仍正常。 在不負重時第五蹠骨很容易被抬高至中立位, 而第一蹠骨因固定性蹠屈, 則不能被動背伸至中立位, 並有20~30°的內旋畸形。 初期後足多正常。 站立和行走時, 第一蹠骨頭所承受的壓力明顯增加。 為減輕第一蹠骨頭的壓力, 病人往往採取足內翻姿勢負重, 晚期出現後足固定性內翻畸形。 病人多有爪形趾, 第一蹠骨頭向足底突出, 足底負重區軟組織增厚, 胼胝體形成和疼痛。
3.跟行型高弓足 常見於脊髓灰質炎、脊膜脊髓膨出。 主要是小腿三頭肌麻痹所致, 其特點是跟骨處於背伸狀態, 前足固定在蹠屈位(圖1)。
4.蹠屈型高弓足 多繼發於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手術治療之後。 此型除前足呈固定性蹠屈畸形外, 其後足、踝關節也有明顯的蹠屈畸形(圖2)。 各型高弓足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 但前足均有固定性蹠屈畸形。 足趾早期多正常, 隨著病程的發展, 則逐漸出現足趾向後退縮, 趾間關節蹠屈, 蹠趾關節過度背伸, 呈爪狀趾畸形, 嚴重者足趾不能觸及地面。 由於蹠趾關節背伸畸形引起蹠趾關節半脫位, 使近節趾骨基底壓在蹠骨頭的背側, 將加重蹠骨的蹠屈畸形, 導致負重處皮膚增厚, 胼胝體形成, 甚則形成潰瘍。
X線檢查, 應攝負重條件下的足正側位X線片。 正常足第一楔骨遠、近端關節面相互平行, 而高弓足者因前足有蹠屈畸形, 多發生在第一楔蹠關節, 使遠近端關節面的平等線在蹠側會聚。M′eary測量距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的夾角,足弓正常時兩條線相連續。若可測量出角度,表明足弓增高(圖3)。
Hibbs測量跟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所形成的夾角,正常值為150~175°。而高弓足畸形此角度減小(圖4)。此外,正位片測量跟距角,若
【鑒別診斷】
根據患兒步態異常、足縱弓增高伴爪形趾畸形,以及X線檢查M′eary角增大、Hibbs角減小、可做出高弓足的診斷。但是,高弓足多系神經肌肉性疾病所引起的畸形,應該進一步檢查,尋找原發性疾病或潛在的發病因素,如做肌電圖、頭顱或脊髓CT或MRI檢查。明確病因對判斷預後有著重要意義。
使遠近端關節面的平等線在蹠側會聚。M′eary測量距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的夾角,足弓正常時兩條線相連續。若可測量出角度,表明足弓增高(圖3)。Hibbs測量跟骨中軸線與第一蹠骨中軸線所形成的夾角,正常值為150~175°。而高弓足畸形此角度減小(圖4)。此外,正位片測量跟距角,若
【鑒別診斷】
根據患兒步態異常、足縱弓增高伴爪形趾畸形,以及X線檢查M′eary角增大、Hibbs角減小、可做出高弓足的診斷。但是,高弓足多系神經肌肉性疾病所引起的畸形,應該進一步檢查,尋找原發性疾病或潛在的發病因素,如做肌電圖、頭顱或脊髓CT或MRI檢查。明確病因對判斷預後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