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鰓裂瘺管

【概述】

鰓裂瘺管為鰓囊為鰓溝相通或鰓溝不消失而生成。 鰓裂瘺管的外瘺口及全程位於頸部, 故又稱頸側瘺管。 鰓裂瘺管的形成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鰓溝與鰓囊間的隔膜破裂;②鰓溝閉合不完全;③鰓器官上皮殘留;④鰓器官發育異常;⑤頸竇未閉合。 以上一種或幾種因素可同時存在。

【診斷】

根據病史和典型臨床表現較易作出診斷。 第一鰓裂瘺管伴有耳內流膿, 易誤診為化膿性中耳炎, 因此應注意二者的鑒別。 第二、三、四鰓裂瘺管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中1/3和下1/3交界處, 周圍有外瘺口, 扁桃體窩、梨關窩、食道上端有內瘺口,

沿外瘺口向上觸診, 可觸及有堅實條索狀物通向高處。 經瘺口行X線碘油造影, 可明確診斷。 應與頸部結核性瘺管、放線菌病性瘺管相鑒別。

【治療措施】

(一)非手術療法 可用碘油、三氯醋酸等燒灼瘺管、電灼瘺管以及用鹽酸奎寧、25%水楊酸鈉沖洗瘺管, 這些方法主要用於不適合或暫緩手術治療病人的臨時性處置。

(二)手術切除 是根治鰓裂瘺管的方法。 其手術方法:

1.切口 在外瘺口周圍做梭形切口(圖1),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 用組織鉗抓住瘺口, 沿瘺管的周圍向深部分離至頸動脈竇處, 再于頸動脈竇處做橫切口, 將已游離的瘺管下半部分經此切口中拖出(

2.切除瘺管 將胸鎖乳突肌向外牽拉, 暴露頸動脈三角, 再沿瘺口的上半部分向深部分離,

直到咽側壁的扁桃體窩(圖3)。 若為第三、四鰓裂瘺管, 應沿瘺管的走行分離至梨狀窩或食管上段。 切除瘺管, 如與咽腔相通, 應立即縫合。

3.逐層縫合傷口, 並置引流管(圖4)。

【病理改變】

囊腫或瘺管內為複層鱗狀上皮, 偶見其他上皮成分, 上皮層外為結締組織包膜, 術中容易分離。 囊腔內含有脫落上皮、粘液及膿液, 常有膽固醇結晶。

分類 根據鰓裂瘺管的胚胎發育來源不同, 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一)第一鰓裂瘺管 臨床上較少見。 其外瘺口多位於下頜角的後下方, 靠近胸鎖乳突肌上端的前緣、舌骨以上平面的頸側皮膚上, 內瘺口位於外耳道的軟骨部或耳廓的前方或後方、鼓室及咽鼓管。 瘺管在咽鼓管的下麵、齶帆張肌的後面、頸動脈或莖突咽肌的前面走行,

有的靠近面神經幹走行。

(二)第二鰓裂瘺管 臨床上較常見。 外瘺口多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的中、下1/3交界處。 瘺管自外瘺口穿通頸闊肌、沿頸動脈鞘上行, 穿過頸內、頸外動脈之間, 經舌咽神經、莖突咽肌和舌下神經的淺面, 到達扁桃體窩上部, 內瘺口位於此處。

(三)第三鰓裂瘺管 較少見。 外瘺口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緣的下部, 與第二鰓裂瘺管的外瘺口位置相似。 瘺管穿過頸闊肌的深部、穿過頸內動脈的後面, 沿迷走神經的淺面上行, 跨過舌下神經, 止於梨狀窩的內瘺口。

(四)第四鰓裂瘺管 少見。 外瘺口與第二鰓裂瘺管相似。 瘺管穿過頸闊肌深部, 沿頸動脈鞘下降到胸部, 再自鎖骨下動脈或主動脈弓下方上升到頸部,

止於食管上端的內瘺口。

【臨床表現】

第一鰓裂瘺管主要表現為耳內流膿, 下頜角後下方有包塊, 壓之耳內分泌物增多, 繼發感染可出現疼痛、發熱等症狀。

第二、三、四鰓裂瘺管在胸鎖乳突肌前緣有瘺口, 有時瘺口很細, 細如針尖或小凹陷, 該處常有少許分泌物。 病人常覺口內有臭味。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