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 女, 54歲, 護士。 2014年8月19日因右腮部腫痛4日就診。 主述7天前曾有感冒病史, 愈後自覺右腮部疼痛, 漸腫, 近3日每至下午體溫略高, 37℃~37.8℃之間, 咀嚼時牙齒有酸痛感。 自行服抗生素2日未效來診。 查右頜部漫腫, 自耳垂下方向前腫塊約1.5×3釐米大小,皮色正常, 按之木硬、疼痛, 邊緣清楚。 頜下淋巴結腫大, 觸痛, 右腮腺管口處腫脹, 擠壓無分泌物溢出。 左側腮腺略有感覺, 未腫脹。 飲食二便可, 舌正苔薄黃, 脈數。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金銀花20克, 連翹10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6克, 浙貝母10克, 夏枯草10克, 升麻6克, 大青葉15克, 板藍根15克, 僵蠶10克, 玄參10克,
右腮部腫痛已愈, 唯頜下淋巴結未完全消退, 原方再進1劑, 痊癒。
按:發頤為病, 由外感風溫熱毒餘邪未能透泄, 或飲食不節, 恣食膏粱厚味, 火毒內生, 鬱結于少陽、陽明之絡, 氣血凝滯, 蘊結於頷頤之間而發病。 此例病人屬外感後餘毒未清, 蘊結於頷所致, 予以清熱解毒消癰, 藥證相符, 故收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