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五節 呃逆

呃逆, 西醫學又稱之為單純性膈肌痙攣, 這種疾病的發生部位在胃, 常常由於飲食不當, 情緒抑鬱或者是脾胃虛弱等等。 當患上這種怎樣進行可靠的治療呢?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及時的預防?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瞭解下吧!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 以氣逆上沖, 喉間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 令人不能自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呃逆古稱“噦”, 又稱“噦逆”。

《內經》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 並與肺有關;病機為氣逆, 與寒氣有關。 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謂:“胃為氣逆為噦。 ”《靈樞·口問》曰:“谷人於胃, 胃氣上注於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人於胃, 新故相亂, 真邪相攻, 氣並相逆, 複出於胃, 故為噦。 ”並提出了預後及簡易療法, 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謂:“病深者, 其聲噦。 ”《靈樞·雜病》謂:“噦, 以草刺鼻, 嚏, 嚏而已;無息, 而疾迎引之, 立已;大驚之, 亦可已。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將其分為屬寒, 屬虛熱, 屬實三證論治, 為後世按寒熱虛實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

一、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有飲食不當, 情志不遂, 脾胃虛弱等。

1.飲食不當進食太快太飽, 過食生冷, 過服寒涼藥物, 致寒氣蘊蓄於胃,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 並可循手太陰之脈上動於膈, 使膈間氣機不利, 氣逆上沖於喉, 發生呃逆。 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為病, 古謂之噦, 近謂之呃, 乃胃寒所生, 寒氣自逆而呃上。

”若過食辛熱煎炒, 醇酒厚味, 或過用溫補之劑, 致燥熱內生, 腑氣不行,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動膈, 也可發為呃逆。 如《景嶽全書·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沖為呃。 ”

2.情志不遂惱怒傷肝, 氣機不利, 橫逆犯胃, 胃失和降, 胃氣上逆動膈;或肝鬱克脾, 或憂思傷脾, 脾失健運, 滋生痰濁, 或素有痰飲內停, 複因惱怒氣逆, 胃氣上逆挾痰動膈, 皆可發為呃逆。 正如《古今醫統大全, 咳逆》所說:“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 並不得行其志者, 多有咳逆之證。 ”

3.正氣虧虛或素體不足, 年高體弱, 或大病久病, 正氣未複, 或吐下太過, 虛損誤攻等, 均可損傷中氣, 使脾胃虛弱;胃失和降;或胃陰不足, 不得潤降, 致胃氣上逆動膈, 而發生呃逆。 若病深及腎, 腎失攝納, 沖氣上乘,

挾胃氣上逆動膈, 也可導致呃逆。 如《證治匯補·呃逆》提出:“傷寒及滯下後, 老人、虛人、婦人產後, 多有呃症者, 皆病深之候也。 ”

呃逆的病位在膈, 病變關鍵臟腑為胃, 並與肺、肝、腎有關。 胃居膈下, 肺居膈上, 膈居肺胃之間, 肺胃均有經脈與膈相連;肺氣、胃氣同主降, ·若肺胃之氣逆, 皆可使膈間氣機不暢, 逆氣上出於喉間, 而生呃逆;肺開竅於鼻, 刺鼻取嚏可以止呃, 故肺與呃逆發生有關。 產生呃逆的主要病機為胃氣上逆動膈。

二、臨床表現

呃逆的主要表現是喉間呃呃連聲, 聲音短促, 頻頻發出, 病人不能自製。 臨床所見以偶發者居多, 為時短暫, 多在不知不覺中自愈;有的則屢屢發生, 持續時間較長。 呃聲有高有低, 間隔有疏有密, 聲出有緩有急。

發病因素與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受涼等有關。 本病常伴胸膈痞悶, 胃脘嘈雜灼熱, 噯氣等症。

三、診斷

1.臨床表現以喉間呃呃連聲, 聲短而頻, 令人不能自止為主症。

2.常伴胸膈痞悶, 胃脘嘈雜灼熱, 噯氣, 情緒不安等症。

3.多有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受涼等誘發因素, 起病較急。

4.呃逆控制後, 作胃腸鋇劑X線透視及內窺鏡等檢查, 有助於診斷。

四、鑒別診斷

1.幹嘔幹嘔與呃逆同有胃氣上逆的病機, 同有有聲無物的臨床表現, 二者應予鑒別。

呃逆的特點是氣從隔間上逆, 氣沖喉間, 其聲短促而頻;幹嘔的特點為胃氣上逆, 沖咽而出, 其聲長而濁, 多伴噁心, 屬於嘔吐病, 不難鑒別。

2.噯氣噯氣與呃逆也同屬胃氣上逆, 有聲無物之證, 然呃逆的特點為聲短而頻,

令人不能自製;噯氣的特點則是聲長而沉緩, 多可自控。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情輕重呃逆有輕重之分, 輕者多不需治療, 重者才需治療, 故需辨識。 若屬一時性氣逆而作, 無反復發作史, 無明顯兼證者, 屬輕者;若呃逆反復發作, 持續時間較長, 兼證明顯, 或出現在其他急慢性疾病過程中, 則屬較重者, ·需要治療。 若年老正虛, 重病後期及急危患者, 呃逆時斷時續, 呃聲低微, 氣不得續, 飲食難進, 脈細沉弱, 則屬元氣衰敗、胃氣將絕之危重證。

2.辨寒熱虛實呃聲沉緩有力, 胃脘不舒, 得熱則減, 遇寒則甚, 面青肢冷, 舌苔白滑, 多為寒證;呃聲響亮。 聲高短促, 胃脘灼熱, 口臭煩渴, 面色紅赤, 便秘溲赤, 舌苔黃厚, 多為熱證;呃聲時斷時續, 呃聲低長,氣出無力,脈虛弱者,多為虛證;呃逆初起,呃聲響亮,聲頻有力,連續發作,脈實者,多屬實證。

治療原則

呃逆一證,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故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降逆止呃,並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施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對於重危病證中出現的呃逆,急當救護胃氣。

分證論治

實證

胃中寒冷

症狀:呃聲沉緩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遇寒則甚,進食減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藥: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溫中散寒。若寒氣較重,胸脘脹痛者,加吳萊萸、肉桂、烏藥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滯,脘悶噯腐者,加萊菔子、檳榔、半夏行氣導滯;若寒凝氣滯,脘腹痞滿者,加枳殼、厚樸、陳皮;若氣逆較甚,呃逆頻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氣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蘇、生薑。

胃火上逆

症狀: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多喜飲冷,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和胃,降逆止呃。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竹葉、生石膏清瀉胃火,人參(易沙參)、麥冬養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調養胃氣。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氣不通,痞滿便秘者,可用小承氣湯通腑泄熱,亦可再加丁香、柿蒂,使腑氣通,胃氣降,呃逆自止。若胸膈煩熱,大便秘結,可用涼膈散。

氣機鬱滯

症狀: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納減噯氣,腸鳴矢氣,苔薄白,脈弦。

治法:順氣解鬱,降逆止呃。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木香、烏藥解鬱順氣,枳殼、沉香、檳榔寬中行氣。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棟子、郁金疏肝解鬱。若心煩口苦,氣鬱化熱者,加梔子、黃連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昏眩噁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胸脅滿悶,便秘,苔濁膩者,可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若瘀血內結,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

虛證

脾胃陽虛

症狀: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毗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胃,和中降逆。

方藥:理中湯。

方中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乾薑溫中散寒。可加吳茱萸、丁香溫胃平呃,內寒重者,可加附子、肉桂。若噯腐吞酸,夾有食滯者,可加神曲、麥芽;若脘腹脹滿,脾虛氣滯者,可加香附、木香;若呃聲難續,氣短乏力,中氣大虧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若病久及腎,腎失攝納,腰膝酸軟,呃聲難續者,可分腎陰虛、腎陽虛而用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胃陰不足

症狀:呃聲短促而不得續,口乾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大便幹結,舌質紅,苔少而幹,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和胃止呃。

方藥:益胃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養胃陰。可加炙枇杷葉、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神疲乏力,氣陰兩虛者,可加人參、白術、山藥;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麥門冬湯;若日久及腎,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肝腎陰虛,相火挾沖氣上逆者,可用大補陰丸加減。

六、轉歸預後

呃逆一證,病情輕重差別極大,一時性呃逆,大多輕淺,只需簡單處理;可不藥而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者,服藥後也多治癒。若慢性危重病證後期出現呃逆者,多為病情惡化,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

七、預防與調攝

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喜、暴怒等精神刺激;注意避免外邪侵襲;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饑飽失常。發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飲食,半流飲食。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呃逆的相關疾病表現,診斷方法等方面知識。目前中醫學對此治療很有效果。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愉快開朗的心情,飲食也要適當清淡一些。

呃聲低長,氣出無力,脈虛弱者,多為虛證;呃逆初起,呃聲響亮,聲頻有力,連續發作,脈實者,多屬實證。

治療原則

呃逆一證,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故治療原則為理氣和胃、降逆止呃,並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施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對於重危病證中出現的呃逆,急當救護胃氣。

分證論治

實證

胃中寒冷

症狀:呃聲沉緩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遇寒則甚,進食減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藥: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溫中散寒。若寒氣較重,胸脘脹痛者,加吳萊萸、肉桂、烏藥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滯,脘悶噯腐者,加萊菔子、檳榔、半夏行氣導滯;若寒凝氣滯,脘腹痞滿者,加枳殼、厚樸、陳皮;若氣逆較甚,呃逆頻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氣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蘇、生薑。

胃火上逆

症狀: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多喜飲冷,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和胃,降逆止呃。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竹葉、生石膏清瀉胃火,人參(易沙參)、麥冬養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調養胃氣。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氣不通,痞滿便秘者,可用小承氣湯通腑泄熱,亦可再加丁香、柿蒂,使腑氣通,胃氣降,呃逆自止。若胸膈煩熱,大便秘結,可用涼膈散。

氣機鬱滯

症狀: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納減噯氣,腸鳴矢氣,苔薄白,脈弦。

治法:順氣解鬱,降逆止呃。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木香、烏藥解鬱順氣,枳殼、沉香、檳榔寬中行氣。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棟子、郁金疏肝解鬱。若心煩口苦,氣鬱化熱者,加梔子、黃連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昏眩噁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胸脅滿悶,便秘,苔濁膩者,可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若瘀血內結,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

虛證

脾胃陽虛

症狀: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毗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胃,和中降逆。

方藥:理中湯。

方中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乾薑溫中散寒。可加吳茱萸、丁香溫胃平呃,內寒重者,可加附子、肉桂。若噯腐吞酸,夾有食滯者,可加神曲、麥芽;若脘腹脹滿,脾虛氣滯者,可加香附、木香;若呃聲難續,氣短乏力,中氣大虧者,可用補中益氣湯;若病久及腎,腎失攝納,腰膝酸軟,呃聲難續者,可分腎陰虛、腎陽虛而用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胃陰不足

症狀:呃聲短促而不得續,口乾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大便幹結,舌質紅,苔少而幹,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和胃止呃。

方藥:益胃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養胃陰。可加炙枇杷葉、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神疲乏力,氣陰兩虛者,可加人參、白術、山藥;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麥門冬湯;若日久及腎,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肝腎陰虛,相火挾沖氣上逆者,可用大補陰丸加減。

六、轉歸預後

呃逆一證,病情輕重差別極大,一時性呃逆,大多輕淺,只需簡單處理;可不藥而愈。持續性或反復發作者,服藥後也多治癒。若慢性危重病證後期出現呃逆者,多為病情惡化,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

七、預防與調攝

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喜、暴怒等精神刺激;注意避免外邪侵襲;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饑飽失常。發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飲食,半流飲食。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呃逆的相關疾病表現,診斷方法等方面知識。目前中醫學對此治療很有效果。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愉快開朗的心情,飲食也要適當清淡一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