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三節 痙病

痙病是一種常見疾病, 早在《內徑》中就有對痙病有過研究, 經常會有人四肢, 後背突然抽筋, 不能動彈。 這就是痙病的表現。 為什麼會有這種疾病?這種疾病的產生的治療方法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

歷代醫家對痙病發病原因的認識, 經歷了從外感致痙到內傷亦可致痙的過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靈樞·經筋》也說:“經筋之病, 寒則反折筋急。 ”《靈樞·熱病》說:“熱而痙者死。 ”漢·《金匱要略》在繼承《內經》理論的基礎上, 不僅以表實無汗和表虛有汗分為剛痙、柔痙,

並提出了誤治致痙的理論, 即表證過汗、風病誤下、瘡家誤汗以及產後血虛、汗出中風等, 致使外邪侵襲, 津液受傷, 筋脈失養而引發本病。 《金匱要略》有關傷津致痙的認識, 不僅對《內經》理論有所發揮, 同時也為後世醫家提出內傷致痙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痙敘論》明確痙病的病位在筋, 病機是“筋無所營”。 .明代對“陰虛血少”導致痙病有較充分的認識。 《景嶽全書, 痙證》說:“凡屬陰虛血少之輩, 不能養營筋脈, 以致搐攣僵僕者, 皆是此證。 如中風之有此者, 必以年力衰殘, 陰之敗也;產婦之有此者, 必以去血過多, 沖任竭也;瘡家之有此者, 必以血隨膿出, 營氣涸也。 ……凡此之類, 總屬陰虛之證。 ”而溫病學說的發展和成熟, 更進一步豐富了痙病的病因病機理論,
其熱盛傷津, 肝風內動, 引發本病的論述, 使痙病的病因學說漸臻完備。 如《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說:“木旺由於水虧, 故得引火生風, 反焚其木, 以致痙厥。 ”同時, 在外邪致痙中也補充了“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的認識。

痙病古代亦稱瘛瘋、抽搦、抽風、反折。 《張氏醫通, 瘛瘋》說:“瘛者, 筋脈拘急也;疚者, 筋脈弛縱也, 俗謂之抽。 ”《溫病條辨·痙病瘛病總論》又說:“痙者, 強直之謂, 後人所謂角弓反張, 古人所謂痙也。 瘛者, 蠕動引縮之謂, 後人所謂抽掣、搐搦, 古人所謂瘛也。 ”可見, 本節痙病討論的是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或陣發性抽搐發作的病證。 至於如金瘡破傷, 創口不潔, 感受風毒病邪引發的發痙, 名為“破傷風”, 因與一般內科痙病不盡相同,

不屬本節討論範圍, 故在外科加以討論。

一、病因病機

1.邪壅經絡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能致痙”(《溫病條辨·痙因質疑》), 若感受外邪, 留滯壅塞於經絡, 氣血不能運行, 筋肉失養而拘急發痙。 如《金匱要略方論本義·痙病總論》所說:“脈者人之正氣正血所行之道路也, 雜錯乎邪風、邪濕、邪寒, 則脈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滯, 而拘急蜷攣之證見矣。 ”

2.熱甚發痙或外感火熱之邪, 或情志過激, 內生肝火等, 若火熱熾盛, 必耗灼陰津, 筋脈失濡而攣急發痙。 如《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說:“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 ”亦即“木火同氣, 熱盛生風。 ”

3.陰血虧損多由誤治或它病所致。 誤治者, 即汗、吐、下太過, 陰精耗散;它病所致者, 即產後失血或汗證、血證、嘔吐、泄瀉、久病體虛等,

傷精損液, 導致津傷液脫, 亡血失精, 筋脈失養而成。 如《景嶽全書·痙證》說:“凡屬陰虛血少之輩, 不能養營筋脈, 以致搐攣僵僕者。 ”《溫病條辨·濕痙或問》說:“以久病致痙而論, 其強直背反瘛瘋之狀, 皆肝風內動之為也。 ”此即陰虛生風、血虛生風之謂。

4.瘀血內阻多因病久人絡, 絡血不暢而瘀, 或外傷瘀血內阻, 新血不生, 進而閉阻脈絡, 血不養筋而病痙。

此外, 臨床上亦可見因陽衰寒化所致者, 即陽衰不能化精生血, 筋脈失榮, 漸生痙病。 綜上所述, 痙病為筋脈之病, “筋脈拘急所以反張”(《景嶽全書·痙證》)。 肝主筋, 脾土可營肝木, 腎水可滋養肝木, 且《素問·骨空論》說:“督脈為病, 脊強反折”, 因督脈其絡“合少陰……貫脊屬腎”, 故本病與肝、脾(胃)、腎及督脈密切相關。

引起筋脈拘急之由, 有外邪壅塞經絡, 氣血不暢;有火熱熾盛, 耗灼陰津;有久病或誤治, 肝精腎血虧損;或飲食勞倦, 脾土虛衰, 氣血陰陽生化不足;或久病人絡, 或外傷瘀血內阻, 血脈不暢。 總之, 或虛或實, 筋脈失養而攣急, 此為基本病機之所在。

二、臨床表現

肢體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張為痙病的證候特徵。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 發病多數較急, 也有慢性久病者。 臨床表現多樣, 輕者僅輕微項背強幾幾, 或僅限於某一髒一腑、一經一絡出現一定範圍的拘攣、強急。 邪壅經絡, 以發熱胸悶, 齡齒, 腹脹便秘為主;溫熱致痙以噴射性嘔吐, 自汗, 口渴喜飲, 兩目上視, 昏厥, 譫語, 牙關緊急為主;陰血虧虛是因稟賦素虛或失血失液、病後而發, 伴神疲,氣短,自汗等症。

三、診斷

1.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或它病之後發病的病史。

3.必要時做腦脊液等檢查,有助於痙病的診斷。

四、鑒別診斷

本病在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癰病癇病每發四肢抽搐,兩目上視,昏不識人,與痙病相似,但癇病多有反復發作史,發作前常無明顯誘因,發病突然,伴口吐涎沫,或有怪叫聲、或有遺尿,移時蘇醒,一如常人。痙病發作多有外感、內傷等病因,發時伴高熱、嘔吐等症,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厥證痙病可伴有神識昏迷,與厥證相似,伴發神昏時也有稱為痙厥者,實為痙與厥並見。痙病是以肢體抽搐、強急為主症,神昏為其或有的伴發症;而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症,甚至也有一厥不復而歿者,一般無四肢抽搐和項背強直等表現。

3.中風病該病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不經昏僕而漸進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症,而痙病卻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症,可資鑒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別外感內傷外感所致者,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即使熱邪直中,雖無惡寒,但必有發熱、肢體疼痛等表證。內傷所致者則無表證。

2.辨別虛賣寒熱痙病有寒熱虛實,一般外邪壅滯經絡、熱盛發痙、瘀血內阻屬實證,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大;產後失血、汗吐下後、久病體虛屬虛證,手足蠕動而無力。外感風溫、暑熱、濕熱,陽明胃熱等屬熱證,見身熱、煩渴、舌紅脈數等症;風寒、風濕致痙,陽衰寒燥屬寒證,見畏寒、舌淡脈緊等症。

治療原則

痙病屬急症範圍,因此,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故祛邪扶正是其治療大法。具體治療時,治實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滋陰養血。虛實錯雜者,當標本並治,用泄熱存陰、益氣化瘀等法治療。

分證論治

邪壅經絡

症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語,四肢抽搐,舌苔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方藥:羌活勝濕湯。

方以羌活、獨活、防風、槁本祛風勝濕;川芎、蔓荊子祛風止痛,則邪祛絡暢,營和痙解而愈。項背強直,加葛根解肌。肢體拘急,加白芍柔筋緩急。口噤不語,加石菖蒲、遠志開竅。若寒甚無汗,宜解肌發汗,用葛根湯治之。方中葛根味甘,生津滋養筋脈,以解項背肌肉之強急;麻黃、桂枝解表散寒;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緩急止痙;姜、棗調和營衛。若風邪甚,發熱不惡寒,汗出,頭痛者,治宜和營養津,方用瓜蔞桂枝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散邪;瓜蔞根清熱生津,和絡柔筋。若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溲短赤,苔黃膩,脈滑數,此濕熱人絡,宜清熱化濕,通絡和營,方用三仁湯清熱化濕,再加地龍、絲瓜絡、威靈仙以增強活絡通經之力。

熱甚發痙

症狀:發熱胸悶,心煩,急躁,口噤,骱齒,項背強急,甚則角弓反張,手足攣急,腹

脹便秘,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泄熱存陰,增液柔筋。

方藥:增液承氣湯。

方中大黃、芒硝蕩滌積熱,泄熱以存陰;玄參、生地、麥冬養陰清熱,增液柔筋。全方合用則熱去津生,筋柔而痙解。若腹脹便秘者,加厚樸、枳實理氣導滯。若熱傷津而無腑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救津。若抽搐甚者,酌加地龍、全蠍、菊花、鉤藤等熄風止痙。急躁心煩者,加梔子、淡竹葉以清心除煩。

溫熱致痙

症狀:壯熱頭痛,嘔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張,甚則神昏,譫語,口渴喜飲,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清熱透絡,鎮痙止抽。

方藥:羚麻白虎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生津;羚羊角清熱解毒而鎮痙;天麻緩急止抽。方中可加銀花藤、鉤藤、絲瓜絡、木瓜透絡緩痙。角弓反張,抽搐甚者,可加全蠍、蜈蚣熄風止痙。熱勢盛者,加生地、玄參養陰清熱。嘔吐者,加竹茹、枇杷葉、代赭石降逆止吐。神昏譫語者,送服成藥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丹,清心開竅,醒神鎮痙,若用水煎劑,方中犀角應易以水牛角。

對熱甚發痙和溫熱致痙,都可選用下列藥物同時治療,效果較好。

1.複方連翹注射液(連翹、銀花、貫眾、龍膽草、黃連、生石膏、鉤藤、知母、板藍根、甘草等組成),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

2.清熱鎮痙散(由羚羊角30e。白僵蠶24g、蠍尾18S。蜈蚣12S。雄黃12S。琥珀128。天竺黃12S。辰砂6g、牛黃6S。麝香2g,共為細末)每服3g,日2-4次。

瘀血內阻

症狀:頭痛如刺,項背強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質紫暗,邊有瘀斑,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氣化瘀,活絡止痙。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中麝香、老蔥活絡通竅;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可加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若胸膈血瘀甚者,用血府逐瘀東加味。兩方都可加全蠍、蜈蚣、僵蠶、·鉤藤通絡熄風止痙。若苔膩脈弦者,加半夏、白芥子、天麻化痰通絡止痙。

氣血虧虛

症狀:素體虛弱,或失血,或汗下太過,症見項背強急,四肢抽搐,頭暈目眩,自汗,神疲,氣短,舌淡紅,苔薄而少津,脈沉細。

治法:益氣補血,緩急止痙。

方藥:聖愈湯。

方中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益氣以生血;四物湯養血活血,全方合用,氣血雙補,能溫煦經絡、濡養筋脈而止痙。宜加天麻、鉤藤、葛根緩急平肝而止痙。若吐瀉後而抽搐者,可重用白芍,加烏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陰,柔筋緩痙。若高熱後陰傷,手足蠕動者,可用大定風珠、三甲複脈湯滋陰潛陽而止痙。

六、轉歸預後

感受風寒濕邪或熱邪熾盛而引起的痙證,為外感發痙,多屬實證。此時正氣未虛,只要治療得當,可以較快好轉。反之,寒濕鬱久可以化熱,亦可以轉化為瘀血、痰濁,此時則屬病情進一步發展。由於熱盛所致的痙證,若治療不當,熱毒內陷,則痙厥並見,病情兇險,危及生命。又熱盛傷陰,肝腎之陰精衰竭,此時則轉為虛證。由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痙證,來勢一般不似實證之迅捷,可緩調治本。但在氣血虧虛的基礎上,每易感受外邪,此時則又屬虛中有實,本虛標實,需醫者明察。至於因瘀血內阻或痰濁阻滯而致的痙證,一般在久病後發生。瘀血痰濁雖為實邪,但多本虛標實。總之,痙病的轉歸較為複雜,內傷痙證可以感受外邪而變為外感發痙,外感發痙久治不愈,最後亦能導致內傷發痙。

痙病的預後一般較差。外感發痙若能迅速驅散外邪,痙病得以控制,則預後良好。內傷發痙,大多屬虛中夾實,治療較為困難,應細察病機,審慎調治。古代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認為痙病如見口張目瞪,昏昧無知,為肝脾精竭;若見戴眼反折,遺尿,為肝腎精液耗損;若見手足瘛疚,汗出如油如珠,為熱毒內耗心營,心液外脫;若見角弓反張,離席一掌,為肝之精血虧耗,筋脈失養,均屬預後不良的徵象。

七、預防與調攝

痙病的預防十分重要。若能有效地預防其發病,對減少病殘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關鍵在於對易引起痙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如外感病初起,宜積極疏散外邪,避免其壅塞經絡;熱盛于裡,應及時清解並注意護津;見到亡血失津等病證時,應及時養血滋陰以濡筋。痙病發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如發現雙目不瞬、口角肌肉抽動當立即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酌加羚羊角、鉤藤、全蠍等止痙藥物急煎頓服,或用針刺治療,防止發痙。

調攝方面首先強調病人居室要安靜,減少噪音刺激,減少探視;避免過涼或過熱,以免因冷熱刺激引起發作;床要平整鬆軟,應設床欄,以免跌落;發作時要保護舌頭,避免舌頭咬傷和後墜,去掉義齒,避免痰液和其它異物堵塞氣道;于發作階段宜給高熱量流質飲食,必要時採用鼻飼,病情穩定後可給半流質及軟食物。在發作停止後要保證病人安靜休息,護理與治療的時間要合理,不要隨便打擾病人。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痙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有陰血虧損,淤血內阻。因這種疾病多是急性發作,所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還得格外注意了。平時應該加強預防保健工作。

伴神疲,氣短,自汗等症。

三、診斷

1.多突然起病,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或它病之後發病的病史。

3.必要時做腦脊液等檢查,有助於痙病的診斷。

四、鑒別診斷

本病在臨床上,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癰病癇病每發四肢抽搐,兩目上視,昏不識人,與痙病相似,但癇病多有反復發作史,發作前常無明顯誘因,發病突然,伴口吐涎沫,或有怪叫聲、或有遺尿,移時蘇醒,一如常人。痙病發作多有外感、內傷等病因,發時伴高熱、嘔吐等症,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厥證痙病可伴有神識昏迷,與厥證相似,伴發神昏時也有稱為痙厥者,實為痙與厥並見。痙病是以肢體抽搐、強急為主症,神昏為其或有的伴發症;而厥證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主症,甚至也有一厥不復而歿者,一般無四肢抽搐和項背強直等表現。

3.中風病該病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不經昏僕而漸進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症,而痙病卻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症,可資鑒別。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別外感內傷外感所致者,多有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即使熱邪直中,雖無惡寒,但必有發熱、肢體疼痛等表證。內傷所致者則無表證。

2.辨別虛賣寒熱痙病有寒熱虛實,一般外邪壅滯經絡、熱盛發痙、瘀血內阻屬實證,抽搐頻繁有力而幅度大;產後失血、汗吐下後、久病體虛屬虛證,手足蠕動而無力。外感風溫、暑熱、濕熱,陽明胃熱等屬熱證,見身熱、煩渴、舌紅脈數等症;風寒、風濕致痙,陽衰寒燥屬寒證,見畏寒、舌淡脈緊等症。

治療原則

痙病屬急症範圍,因此,急則舒筋解痙以治其標,緩則扶正益損以治其本。故祛邪扶正是其治療大法。具體治療時,治實宜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治虛當滋陰養血。虛實錯雜者,當標本並治,用泄熱存陰、益氣化瘀等法治療。

分證論治

邪壅經絡

症狀:頭痛,項背強直,惡寒發熱,無汗或有汗,肢體酸重,甚至口噤不語,四肢抽搐,舌苔白,脈浮緊。

治法:祛風散寒,燥濕和營。

方藥:羌活勝濕湯。

方以羌活、獨活、防風、槁本祛風勝濕;川芎、蔓荊子祛風止痛,則邪祛絡暢,營和痙解而愈。項背強直,加葛根解肌。肢體拘急,加白芍柔筋緩急。口噤不語,加石菖蒲、遠志開竅。若寒甚無汗,宜解肌發汗,用葛根湯治之。方中葛根味甘,生津滋養筋脈,以解項背肌肉之強急;麻黃、桂枝解表散寒;芍藥、甘草酸甘化陰,助葛根緩急止痙;姜、棗調和營衛。若風邪甚,發熱不惡寒,汗出,頭痛者,治宜和營養津,方用瓜蔞桂枝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表散邪;瓜蔞根清熱生津,和絡柔筋。若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溲短赤,苔黃膩,脈滑數,此濕熱人絡,宜清熱化濕,通絡和營,方用三仁湯清熱化濕,再加地龍、絲瓜絡、威靈仙以增強活絡通經之力。

熱甚發痙

症狀:發熱胸悶,心煩,急躁,口噤,骱齒,項背強急,甚則角弓反張,手足攣急,腹

脹便秘,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泄熱存陰,增液柔筋。

方藥:增液承氣湯。

方中大黃、芒硝蕩滌積熱,泄熱以存陰;玄參、生地、麥冬養陰清熱,增液柔筋。全方合用則熱去津生,筋柔而痙解。若腹脹便秘者,加厚樸、枳實理氣導滯。若熱傷津而無腑實證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清熱救津。若抽搐甚者,酌加地龍、全蠍、菊花、鉤藤等熄風止痙。急躁心煩者,加梔子、淡竹葉以清心除煩。

溫熱致痙

症狀:壯熱頭痛,嘔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張,甚則神昏,譫語,口渴喜飲,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清熱透絡,鎮痙止抽。

方藥:羚麻白虎湯。

方以白虎湯清熱生津;羚羊角清熱解毒而鎮痙;天麻緩急止抽。方中可加銀花藤、鉤藤、絲瓜絡、木瓜透絡緩痙。角弓反張,抽搐甚者,可加全蠍、蜈蚣熄風止痙。熱勢盛者,加生地、玄參養陰清熱。嘔吐者,加竹茹、枇杷葉、代赭石降逆止吐。神昏譫語者,送服成藥安宮牛黃丸或局方至寶丹,清心開竅,醒神鎮痙,若用水煎劑,方中犀角應易以水牛角。

對熱甚發痙和溫熱致痙,都可選用下列藥物同時治療,效果較好。

1.複方連翹注射液(連翹、銀花、貫眾、龍膽草、黃連、生石膏、鉤藤、知母、板藍根、甘草等組成),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

2.清熱鎮痙散(由羚羊角30e。白僵蠶24g、蠍尾18S。蜈蚣12S。雄黃12S。琥珀128。天竺黃12S。辰砂6g、牛黃6S。麝香2g,共為細末)每服3g,日2-4次。

瘀血內阻

症狀:頭痛如刺,項背強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質紫暗,邊有瘀斑,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氣化瘀,活絡止痙。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中麝香、老蔥活絡通竅;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可加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助活血化瘀之力。若胸膈血瘀甚者,用血府逐瘀東加味。兩方都可加全蠍、蜈蚣、僵蠶、·鉤藤通絡熄風止痙。若苔膩脈弦者,加半夏、白芥子、天麻化痰通絡止痙。

氣血虧虛

症狀:素體虛弱,或失血,或汗下太過,症見項背強急,四肢抽搐,頭暈目眩,自汗,神疲,氣短,舌淡紅,苔薄而少津,脈沉細。

治法:益氣補血,緩急止痙。

方藥:聖愈湯。

方中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益氣以生血;四物湯養血活血,全方合用,氣血雙補,能溫煦經絡、濡養筋脈而止痙。宜加天麻、鉤藤、葛根緩急平肝而止痙。若吐瀉後而抽搐者,可重用白芍,加烏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陰,柔筋緩痙。若高熱後陰傷,手足蠕動者,可用大定風珠、三甲複脈湯滋陰潛陽而止痙。

六、轉歸預後

感受風寒濕邪或熱邪熾盛而引起的痙證,為外感發痙,多屬實證。此時正氣未虛,只要治療得當,可以較快好轉。反之,寒濕鬱久可以化熱,亦可以轉化為瘀血、痰濁,此時則屬病情進一步發展。由於熱盛所致的痙證,若治療不當,熱毒內陷,則痙厥並見,病情兇險,危及生命。又熱盛傷陰,肝腎之陰精衰竭,此時則轉為虛證。由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痙證,來勢一般不似實證之迅捷,可緩調治本。但在氣血虧虛的基礎上,每易感受外邪,此時則又屬虛中有實,本虛標實,需醫者明察。至於因瘀血內阻或痰濁阻滯而致的痙證,一般在久病後發生。瘀血痰濁雖為實邪,但多本虛標實。總之,痙病的轉歸較為複雜,內傷痙證可以感受外邪而變為外感發痙,外感發痙久治不愈,最後亦能導致內傷發痙。

痙病的預後一般較差。外感發痙若能迅速驅散外邪,痙病得以控制,則預後良好。內傷發痙,大多屬虛中夾實,治療較為困難,應細察病機,審慎調治。古代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認為痙病如見口張目瞪,昏昧無知,為肝脾精竭;若見戴眼反折,遺尿,為肝腎精液耗損;若見手足瘛疚,汗出如油如珠,為熱毒內耗心營,心液外脫;若見角弓反張,離席一掌,為肝之精血虧耗,筋脈失養,均屬預後不良的徵象。

七、預防與調攝

痙病的預防十分重要。若能有效地預防其發病,對減少病殘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關鍵在於對易引起痙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如外感病初起,宜積極疏散外邪,避免其壅塞經絡;熱盛于裡,應及時清解並注意護津;見到亡血失津等病證時,應及時養血滋陰以濡筋。痙病發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如發現雙目不瞬、口角肌肉抽動當立即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酌加羚羊角、鉤藤、全蠍等止痙藥物急煎頓服,或用針刺治療,防止發痙。

調攝方面首先強調病人居室要安靜,減少噪音刺激,減少探視;避免過涼或過熱,以免因冷熱刺激引起發作;床要平整鬆軟,應設床欄,以免跌落;發作時要保護舌頭,避免舌頭咬傷和後墜,去掉義齒,避免痰液和其它異物堵塞氣道;于發作階段宜給高熱量流質飲食,必要時採用鼻飼,病情穩定後可給半流質及軟食物。在發作停止後要保證病人安靜休息,護理與治療的時間要合理,不要隨便打擾病人。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痙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有陰血虧損,淤血內阻。因這種疾病多是急性發作,所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還得格外注意了。平時應該加強預防保健工作。

相關文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