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腹股溝滑動性疝

概述

腹股溝滑動性疝是指自腹股溝管突出的臟器和/或其系膜構成部分疝囊的疝。 滑出的臟器右側常見為盲腸, 左側則為乙狀結腸。 盲腸或乙狀結腸的漿膜層構成疝囊的後壁, 並向兩側返折構成疝囊的兩側和前壁。 有時滑出的臟器為膀胱。

治療措施

均應手術治療。 手術要點是先游離、回納滑出的臟器, 重新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後再作高全結紮和疝修補術。

(1)疝囊成形和高位結紮

(1)Bevan法:這是一種較常用的方法, 但只適用於較小的滑動性疝, 如盲腸滑出。 具體步驟是切開疝囊後沿盲腸邊緣2cm處弧形切開腹膜,

切緣兩端必須到達疝囊頸處, 以保證在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後可行高位結紮。 仔細游離盲腸到內環水準, 避免誤傷系膜血管和精索血管。 至此, 可回納滑出的盲腸, 把腹膜弧形切緣的兩端對合靠攏作縱行縫合, 構成一個完整的疝囊以作高位結紮。

(2)La Roque法:適用較大的滑動性疝, 如滑出的腸管較長如乙狀結腸, 此法較為可靠。 具體步驟是切開疝囊前壁, 游離腸管的後側直達內環處, 如滑出腸管較長, 游離時須注意不可誤傷其系膜血管。 再在內環上方3cm處按肌纖維方向分開腹內斜肌和腹橫肌, 注意不可損傷髂腹下神經, 切開腹膜, 經內環回納游離的滑出腸管並從腹部切口提出, 原腸管後側游離面即翻轉到前面,

疝囊切口與腹膜切口之間的壁層腹膜亦隨之翻出, 剪除多餘的疝囊, 使其殘餘切緣恰能對攏縫合, 覆蓋腸管的游離面構成系膜後面的漿膜層、回納腸管。 最後, 縫合腹膜切口。

此外, Ponka介紹一種適用於較大滑動性疝的手術方法:先將疝囊連同滑出的腸管與精索分離到內環深面, 注意勿損傷腸管系膜及精索血管, 切開疝囊前壁並沿腸管兩側剪到內環的深面, 再把兩側切緣在腸管游離面後方對縫構成一完整的內環, 回納腸管, 行疝囊高位結紮。 這一手術無須將腸管後方的游離面腹膜化。

(2)疝修補術

滑疝的特點是疝環被撐大, 腹壁各層腱膜及腹橫筋膜強度嚴重受損。 故較常採用的是Bassini、Halsted或McVay法。

臨床表現

滑動性疝並不多見,

也無特徵性臨床表現, 不易在手術前作出診斷, 但基於滑動性疝結構上的特點, 不易完全回納, 故常表現為難複性疝。 凡年老、肥胖、病史較長的患者, 疝塊不易回納, 或只能部分回納, 應想到滑動性疝的可能。

預防措施

1.早診斷, 早治療。

2.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3.戒煙, 吸煙不僅可引起慢性咳嗽, 導致腹內壓升高, 而且可抑制膠原纖維的合成, 促進腹肌退行性變, 是老年腹股溝疝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因此老年人最好不吸煙或減少吸煙量。

4.保持大便通暢, 便秘是導致腹壓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保持大便通暢是預防腹股溝疝的有效方法。 老年人應多食蔬菜水果定量飲水,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等。

5.積極預防和治療促使腹內壓增高的疾病,

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前列腺肥大等。

發病機制

腹股滑動疝的病理分類主要有2種方法。

1.按疝囊與脫出臟器的位置分類

(1)疝囊旁型(pulling型):此型多見, 脫出之臟器為結腸並構成疝囊後壁, 腹膜構成的疝囊位於腫物前方。

(2)疝囊內型:此型與一般疝無異, 但手術時應注意腹膜外臟器。

(3)疝囊外型(pushing):此型少見, 脫出的臟器構成疝的大部分, 腹膜的一部分位置較高, 手術尋找疝囊時如不注意容易損傷脫出的臟器。

2.按脫出的臟器內容分類

(1)膀胱滑疝。

(2)腸管滑疝。

(3)混合滑疝。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知道了腹股溝滑動性疝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一旦患有腹股溝滑動性疝, 患者一定要積極科學的護理好,

飲食、生活上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避免疾病的惡化。 如果大家還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知識, 請閱讀下一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