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導致新生兒溶血的病因

 

新生兒溶血病以ABO系統血型不合為最常見, 其次是RH系統血型不合。 ABO溶血病中, 母親多為O型, 嬰兒為A型或B型;RH溶血病以RhD溶血病為最常見, 其次為RhE溶血病。 未結合膽紅素水準較高時, 可引起膽紅素腦病。

一、常見病因

1、母親病史

①、既往妊娠、分娩史:反復流產、早產、不明原因的死產、胎兒水腫等病史。

②、母親血型:新生兒溶血病多見於母親血型為O型或為Rh陰性。

2、胎兒水腫

見於病情重者, 出生時全身水腫, 皮膚蒼白, 常有胸、腹腔積液, 肝脾腫大, 貧血性心衰, 如不搶救, 大多死亡。 宮內溶血嚴重可致死胎。

3、黃疸

是引起人們對新生兒溶血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程度與溶血程度及肝臟形成結合膽紅素能力有關。 表現為黃疸出現早, 進展快, 程度重, 尤多見於Rh溶血病患兒。

4、貧血

輕症患兒早期可無貧血, 臍帶血血紅蛋白可》140g/L, 到新生兒後期才出現貧血;重症患兒則早期即出現貧血, 血紅蛋白常《80g/L, 甚至《30~40g/L, 常發生貧血性心衰。

5、膽紅素腦病

由溶血造成的黃疸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則可產生神經系統損傷。 本病多發生於出生後2~7天, 早產兒尤易發生。

6、其他

嚴重貧血造成的組織缺氧可引起器官系統損傷, 特別是神經系統損傷。

二、感染因素

1、病毒

輪狀病擊是引起秋冬季腹瀉的常見病原。 其他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星狀病毒等雖可引起腸炎,

但不是主要病原, 在正常小兒腸道亦常可檢出。

2、細菌

①、大腸埃希菌:較常見, 分4型。 近年來發現致病型大腸埃希茵可黏附在小腸黏膜的表面, 使微絨毛損傷而致病;產毒性大腸埃希菌可產生不耐熱和〔或)耐熱腸毒素而致腹瀉, 是引起腸炎的常見細菌;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可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 引起細菌性痢疾樣病變及臨床症狀;出血性大腸埃希菌, 可產生一種毒素而致病;黏附—聚集性大腸埃希菌亦常致病。

②、空腸彎麴菌:又名螺旋菌或螺桿菌, 是引起腸炎的重要病原菌, 它可侵入空腸、回腸和結腸, 有些還可產生腸毒素。

③、耶爾森茵:較常見的病菌。

④、其他:鼠傷寒沙門菌、克雷伯菌、變形菌、銅綠假單胞茵、枸酸桿菌等亦可引起腹瀉。

大量濫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可誘發金黃包葡萄球菌、變形桿菌或銅綠假單胞茵、白色念珠茵、難辨梭狀芽胞桿菌等引起的腸炎。

3、真菌

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和腎亡腺皮質激素, 使機體免疫功能低下, 易發生真菌性腸炎。

4、原蟲

梨形鞭毛蟲或結腸小袋蟲可引起急慢性腸炎。 蠕蟲感染偶可發生腹瀉。

4、腸道外感染

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腎虛好炎、皮膚感染以及其他急件傳染病時均可伴腹瀉。 其發生機制為腸道外感染的病原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或出於發熱及病原仲的毒素作用使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紊亂所致。

99藥劑師溫馨提示患有溶血病的新生兒要作血液生化檢查、血型檢查、特異性抗體檢查、羊水檢查膽紅素含量、影像檢查等,

以確定病情, 及早、及時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