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準的上升,
很多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經常熬夜加班,
這樣對肝的損害是非常大的,
那麼肝衰竭的發病機制是什麼呢?
1、肝衰竭的發病機制
肝衰竭時肝細胞大量死亡,
伴隨炎症細胞浸潤和肝臟缺血性損傷,
並超過其再生能力,
肝功能失代償,
從而引發一系列併發症,
最終多臟器功能衰竭。
其機制主要涉及直接損傷和免疫介導的間接損傷。
直接損傷主要是指病毒、藥物、毒物及酒精等各種因素對肝臟的直接毒性作用。
但免疫介導的間接損傷在肝衰竭的病程中至關重要,
尤其是免疫細胞的啟動,
如枯否細胞、樹突狀細胞(DC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CTLs)、調節性T 細胞(Treg)、Th17 細胞等,
並產生相應的炎症細胞因數,
造成炎症瀑布樣反應。
上述免疫系統的啟動主要是以T淋巴細胞啟動為中心。
T淋巴細胞包括輔助性T 淋巴細胞(Th)1、Th2、Th17、Treg 細胞。
Th17 細胞可表達相應的促炎因數如IL-17、IL-6、TNF-α 等,
在免疫啟動及促炎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而Treg 細胞則具有負向免疫調節及抑制炎症反應的作用,
並且表達TGF-β 和IL-10 等細胞因數。
兩者比例失衡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
促炎和抑炎調節失衡,
從而發生一系列疾病。
有研究提示肝衰竭患者存在顯著的Treg/Th17 失衡,
並與其預後密切相關,
重建合適的Treg/Th17 比例有可能緩解發病進程。
2、肝衰竭的分類和評估預測
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徵和病情發展速度,
可將肝衰竭分為四類: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亞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
SALF)、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failure,
ACLF)、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
CLF)。
臨床上一系列預測肝衰竭死亡風險評分系統和模型主要有改良的Child-Pugh 評分、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King’s College Hospital 標準(KCH標準)、序貫臟器衰竭評分(SOFA)、慢性疾病的健康評估(APACHE)、Clichy 標準、重型病毒性肝炎評分標準(SMSVH)等,
但這些模型的準確性還存在較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