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上善

楊上善(約575~670年)

楊上善.隋唐時代醫學家。 籍貫不詳,

【生平事蹟】楊上善在隋大業年間(605~616年)任太醫侍禦.精於醫術, 診療出奇, 能起沉屙。 對《黃帝內經》有著較深研究.曾奉敕注《內經》, 取《素問》及《靈樞》之內容, 重新編次, 著成《黃帝內經太素》30卷, 為分類研究《內經》的第一家。 故宋代林億等指出:“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 今睹其例, 取《素問》、《靈樞》之文, 錯綜以致注解者, 後世有兩經分類之書, 上善實為此唱首。 ”另外, 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今僅存殘本第一卷, 名為《黃帝內經明堂》。

【學術思想】楊上善著《黃帝內經太素》在對《內經》分類研究的同時,

保存了《內經》中一些原文的較早面貌, 而且在考校字義、詮釋發揮和引錄古書佚文方面.均有其學術價值。

1科學分類, 開類注《內經》之先河。 歷代醫家研究《內經》方式不一.有校訂疏證者, 如王冰;有專題發揮者, 如《難經》;而楊上善首創分類研究《內經》, 是類注《內經》第一家。 他對《內經》進行了較科學的分類, 將《素問》、《靈樞》原文全部拆散, 按其不同性質分作攝生、陰陽、人合、臟腑、經脈、腧穴、營衛氣、身度、診候、證候、設方、九針、補養、傷寒、寒熱、邪論、風論、氣論、雜病等19大類.每一類之下.又分作若干小類, 有綱有目, 使《內經》理論體系更加清晰.更加系統。

楊氏分類較系統地反映了《內經》學術思想和醫學成就。 如《太素·輸穴》全面收載了《內經》輸穴學理論,

集中體出了古代輸穴學的成就。 但在《內經》原書卻分散於近lO篇原文之中, 零散瑣碎, 反映不出古代輸穴理論的全貌。 楊上善不僅對大綱的分類較為合理, 對於目的分類更是井然有序。 如《太素·傷寒》先立《熱病訣》為論傷寒病的總綱, 後接《熱病說》, 論述典型熱證, 再列《五臟熱病》, 最後論及瘧病, 這種由綱到目, 由太到小的排列方式使人一目了然。 楊氏對《內經》的分類研究, 使中醫理論體系出現了一個綱目清晰的雛形, 這在中醫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可低估的貢獻。

2校訛勘誤, 保存《內經》原貌。 楊氏校勘了許多《內經》訛誤脫衍之文, 為後人通讀《內經》、正確理解《內經》的醫學理論提供了幫助。 如《太素·諸風狀論》雲:“腎風之狀, ……其色炲, 隱曲不利.診在頤上,

其色黑。 ”揚注:“頤上, 腎部也, 有本為肌上, 誤也。 ”今本《素問·風論》正作“診在肌上”.當以《太素》改“肌”為“頤”。 楊氏從不輕易改動原文, 即使經文有誤, 也僅在注文中說明, 以求保留《內經》原貌。 如《太素.五臟痿》:“腎熱者·色黑而齒熇。 ”楊注;“熇, 當為槁, 色黑齒枯槁也。 ”所以楊氏校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內經》原貌, 為後人校勘整理《內經》提供了可靠的旁證。 由此可見, 楊氏搜集古今諸本, 對《內經》進行仔細校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不但對後世諸家有較大影響.而且對當前研究整理《內經》仍有重大意義。

3闡義釋音, 揭示《內經》義理。 楊上善精嫻訓詁, 《太素》注文上極天文, 下窮地理, 中通人事, 旁及懦、道、佛各家, 其注音縝密, 釋義貼切, 持之有據。

例如對“關(開)、闔、樞”的注釋, 由於傳抄之誤, 加上後世不明闔樞本義是名詞, 而作引伸義動詞理解, 一直把關、闔、樞作“開, 闔、樞”注, 引出了許多歧義。 楊氏本《說文》諸工具書闡釋, 指出:“夫為門者, 具有三義, 一者門關, 主禁者也, ……二者門闔, 謂是門扉, 主關閉者也.……三者門樞, 主轉動者也。 ”楊氏以門之關、闔、樞闡發經旨, 形象地說明了三陰三陽各自功能和相互間的關係, 確切地解釋了陰陽離合之命題。 因為人體是一個由三陰三陽經脈連結成的有機整體, 每條經脈各有所主, 然又密不可分, 就如一扇門戶, 把門關牢, 須關(門閂)、闔(門板)和門樞三者配合才能達到目的。 正確地表達了陰陽經脈臟腑間離合運動的關係。 由於《內經》多生僻之字,
故楊氏在釋詞之前, 常加以注音, 他採用當時最為科學的直音和反切兩種標音法進行注音, 特別是當字有兩音時, 則據經文需要, 注出適於經文內容的讀音。 楊氏注音之縝密, 其音義之確及數量之多, 都對後世注家有所影響。 另外, 當碰到經文中個別疑難文字, 楊氏並不牽強附會, 姑且釋文, 而是採取懷疑的態度。 如《太素·氣府》中“上天容四寸名一”, 楊注:“天容字錯, 未詳。 ”亦反映了他治學之嚴謹。

楊上善作為傑出的醫學家, 通過整理《內經》, 注釋經文, 系統地闡發丁《內經》文理、醫理, 發展了《內經》的學術理論。 同時, 他作為通曉道、儒、佛三教的哲學家, 尤精于老、莊之學, 並將這些引入《內經》的注釋之中.用以闡述醫學道理, 提出了“一分為二”等重要的哲學觀點。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