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出現在新生兒期的紅黃藍白

通過對一些嬰兒臉色的觀察, 可以發現某些疾病。 特別是在新生兒期, 細心的家長常常可從嬰兒的臉部發現異常顏色而去找醫生。 當然, 身體其他部位的膚色也可有相應的改變。 在嬰兒出現某些病態時, 就常會給人點顏色看看, 下面就這一問題和大家談談。

出現在新生兒期的紅黃藍白

首先要談的是紅。 剛出生的新生兒面色粉紅, 皮膚嬌嫩, 彈性良好。 但因皮膚表面角質層發育尚未完善, 出生後與周圍環境接觸, 面部等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生充血, 形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紅色斑疹, 此曰新生兒紅斑。

一般持續1~2天后便逐漸消退, 退後偶有糠皮樣脫屑。 此外, 還有約半數新生兒在生後一周內可出現如豌豆大小的紅斑, 其中間有白色丘疹, 稱中毒性紅斑。 目前認為此斑與母親的胎盤毒素或內分泌等因素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有關。 經1~2天便自行消退, 無需處理。

還有, 小兒最常見的一種毛細血管瘤, 好發於頭、面及頸部, 是一種良性腫瘤, 大多數出現在新生兒期, 按其形態可分為三類:①橙色斑, 斑塊不大, 不突出皮面, 呈橙紅或淡紅色, 輕壓之即褪色, 常出現在前額、上眼瞼、鼻周、後枕部或頸項等處, 大都在出生後數月內自行消退。 ②紅斑痣, 呈淡紅至暗紅色, 不高出皮面, 壓之易褪色。 小兒出生後即出現在臉部、頸部或其他部位,

形狀大小不一, 紅斑出現後雖不擴大, 但也很難消失, 僅個別在數年內出現顏色變淺或自行消失。 紅斑痣的存在, 除了影響臉容外, 多無其他妨礙, 只有個別病例有可能在同側大腦半球內亦有類似的血管瘤, 使病兒以後會出現癲癇、智力低下或偏癱等。 ③草莓狀血管瘤, 是小兒血管瘤中最多見的一種, 可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 而在頭面部的約占一半。 剛出生時未見病變, 近滿月時先出現針尖大小的紅點, 數日後增長至米粒大小, 以後繼續擴大, 紅點融合後變成一圓形或橢圓形斑塊, 柔軟而可壓縮, 邊界清楚, 形如草莓。 此斑塊在生後2~6個月時增長最快, 以後趨向靜止, 至7個月以後可自行消退, 一般在5歲內大多消失, 若非迅速增大,
不需急於處理。

關於黃, 一般新生兒剛生下來時, 臉色紅潤可愛, 可是過了兩三天, 嬰兒的面部甚至軀幹及四肢的皮膚漸漸變成了橙黃色, 或是紅裡透黃, 此種現象謂之新生兒黃疸。 約有半數以上的新生兒都會有這種現象, 表現為輕度黃疸, 黃紅色帶有光澤, 進展較慢, 至生後4~6天時最為明顯, 多在生後7~10天逐漸消退, 此謂生理性黃疸。 這與新生兒發育過程有關。 因新生兒血中膽紅素的生成相對較多, 處理膽紅素的肝臟功能發育尚未完善, 因而造成體內的膽紅素過多而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如黃疸出現過早、過深, 或黃疸進展迅速, 或遲遲不退, 或退而複現等情況則為病理性黃疸, 需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以查明原因並及時治療, 避免引起膽紅素腦病。

關於藍, 也就是醫學上講的紫紺, 或叫青紫。 青紫是由於皮膚毛細血管中的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所致, 使皮膚、粘膜及甲床顯現出紫藍色。 新生兒青紫見於很多疾病, 常見於肺炎、顱內出血及先天性心臟病, 而青紫最為突出的就是病情較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尤其在吃奶或啼哭時青紫加重並伴隨呼吸增快, 碰到這種情況, 往往就會使人想到小兒可能有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存在。 但須注意, 在寒冷的環境、體溫過低或饑餓時, 或在生後第一天內的正常新生兒, 也常會見到唇周等處呈現輕度的青紫, 而經適當的處理後青紫較快消失, 這並不重要。

順便一提, 在新生兒腰背的骶尾部及臀部皮膚往往可以看到灰藍色的色素斑,

稱為胎記, 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 邊緣清楚, 壓之不褪色。 此乃因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所致, 多在1歲內偶或至5~6歲內自行消失, 不需治療。

最後要說白, 這不是一般的白, 而是指蒼白, 那是新生兒貧血的一個突出的症狀, 不僅可從膚色上看出, 而且可從粘膜上來判斷。 新生兒貧血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出血時間的長短、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及其範圍等有密切的關係。 足月的新生兒急性失血30~50毫升時即可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呼吸急促、肌張力減弱、體溫過低等, 以手指按壓其肢端皮膚可呈現出蒼白表現, 手指移去後皮膚轉紅的時間緩慢。 新生兒貧血往往可追查到某些妊娠期或產時的失血病史, 如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剖腹產時胎盤的損傷以及雙胞胎等,還有就是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如顱內出血、肺出血、胃腸道的出血或血液病引起的貧血。

如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剖腹產時胎盤的損傷以及雙胞胎等,還有就是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如顱內出血、肺出血、胃腸道的出血或血液病引起的貧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