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龍丸由來
出處:《古今醫統》 本方由鹿角膠、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六種藥物組成。用於元陽衰憊、虛損陽痿諸證。 本方選血肉有情大補之品,有補益元陽之功。謝觀譽此方能「壯精神,除百...
2017-02-22 -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由來
出處:《傷寒論》 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四藥組成。用於陽明腑實證之痞、滿、燥、實四證及脈實者,或腸中實熱積滯之「熱結旁流」等證。有峻下熱結之功。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藥組成。...
2017-02-22 -
八珍湯由來
出處:《正體類要》 本方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加薑、棗組成。用於氣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
2017-02-22 -
徙薪飲由來
出處:《景嶽全書》 本方由陳皮、黃芩、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藥物組成。用於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有清熱瀉火之功。「徙」,遷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語,其意是說把直...
2017-02-22 -
清海丸由來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黃、白術、白芍藥、幹桑葉、玄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門冬、地骨皮、沙參、石斛、五味子、龍骨諸藥組成。用於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過多等症。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
2017-02-22 -
二陳湯由來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薑、烏梅等組成。用於濕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脹滿,噁心嘔吐,頭眩心悸,脈滑等症。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為治濕痰之...
2017-02-22 -
五痹湯由來
出處:《醫宗必讀》 本方由人參、當歸、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術、細辛、甘草、生薑十味藥物組成,主要用於五臟痹症。有補氣養血、溫陽通絡之功。 「痹」,有不通之意。所謂「五臟痹症」,是指...
2017-02-22 -
安宮牛黃丸由來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牛黃、郁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子、朱砂、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諸藥組成。用於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所致之高熱煩躁、神昏諳語等症。有清熱解毒,豁...
2017-02-22 -
二仙湯由來
出處:《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等六味藥物所組成。用於治療更年期綜合症、高血壓、閉經,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見有腎陰、陽不足,而虛火上炎者。有溫腎陽、補腎精...
2017-02-22 -
保元湯由來
出處:《博愛心鑒》 本方由黃耆、人參、甘草、肉桂、生薑(《景嶽全書》有糯米而無生薑)諸藥組成。用於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及痘瘡陽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灌漿者。有補氣溫陽之功。 元氣,即人身真...
2017-02-22 -
消瘰丸由來
出處:《醫學心悟》 本方由玄參、牡蠣、貝母三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瘰曆、痰核,證見咽幹,舌紅,脈弦滑者。有清熱化痰、散結軟堅之功。瘰曆一證,多因肝腎陰虛,肝氣久鬱,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
2017-02-22 -
玉真散由來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諸藥組成。用於破傷風,證見牙關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等。有祛風化痰,定搐止痙之功。「玉真」,古時對仙人的別稱...
2017-02-22 -
舟車丸由來
出處:《景嶽全書》 本方由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諸藥組成。 用於水腫水脹,形氣俱實之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沈數有方等症。有行氣逐水之功。 張秉...
2017-02-22 -
千捶膏由來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三 本方由麝香、乳香、沒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諸藥等組成。外用至瘰曆、癰疽、疔瘡初起之症。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
2017-02-22 -
奪郁湯由來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蒼術、藿香、香附、陳皮、砂仁、蘇梗、生薑、草蔻仁、佩蘭諸藥組成。用於治療濕滯土郁、心腹脹滿,嘔吐泄瀉,浮腫身重等症。有芳香化濁,健脾燥濕之效。脾屬土,主運化水濕...
2017-02-22 -
一抹金由來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礬、五味子、黃柏、輕粉諸藥組成,共研細末,用生豬油調成軟膏,或用清油調擦患處。用於治療小兒遍身生瘡、潰爛、燥痛,膿汁不下等症。有...
2017-02-22 -
玉肌散由來
出處:《瘍醫大全》 本方由白附子、白芷、滑石各等分,加綠豆半升,研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用於治療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瘙癢等症。有祛風祛斑、潔面潤膚之功。 方中用白附子祛風止癢...
2017-02-22 -
三痹湯由來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獨活、秦艽、川芎、熟地黃、白芍藥、肉桂、茯苓、防風、細辛、當歸、杜仲、牛膝、甘草、人參、黃耆、續斷、生薑諸藥組成。用於治療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痹,手腳拘攣之症。...
2017-02-22 -
五色丸由來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水銀、朱砂、雄黃末、珍珠粉、鉛等五種藥物組成,先將鉛與水銀煎熬後,再與其餘藥末混合,煉蜜為丸,金銀器、薄荷煎湯送服。用於治療小兒癇證。有鎮靜息風之效。 癇證,...
2017-02-22 -
風引湯由來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湯」。由大黃、乾薑、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於大人風癇掣引,小...
2017-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