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類頸椎病患者有必要做肌電圖?
肌電圖是記錄人體神經肌肉活動過程中生物電流變化的專門診斷技術。當神經肌肉發生變性時,肌肉的生物電位活動、神經傳導過程、神經和肌肉對電刺激的反應都會發生變化。利用肌電圖所描述神經肌肉單位活動的生物電流,來判斷神經肌肉所處的功能狀態,並結合臨床症狀,可幫助區別病變系肌源性或是神經源性。
對於神經根壓迫的診斷,肌電圖更有獨特的價值。神經肌肉單位又稱為運動單位,由一個前角運動神經元及其支配的肌纖維組成。正常的運動單位在靜止時,肌纖維呈極化狀態;神經衝動傳到肌纖維時,肌纖維呈去極化狀態,即產生動作電位並發生收縮,收縮之後又恢復極化狀態。由於神經、肌肉病變性質及部位的差異,動作電位也不同。通過多級放大後將其顯示在陰極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觀察波形。
不論是神經根型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肌電圖檢查可根據其受累的外周肌肉、神經做出明確的定位診斷。對於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肌電圖檢查正確率很高;肌電圖檢查還可以對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治療效果做出適當的評估。近年來,肌電圖技術發展迅猛,不僅在輔助診斷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頸椎手術的術中監護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檢查時,應用同心針狀電極插入肌肉內以引出肌肉在不同狀態下(插入、放鬆、小用力、大用力、電刺激等)所產生的生物電位, 可通過肌電圖儀的放大、顯示、監聽、記錄等步驟,顯示出一定的波形。結合臨床綜合分析,不但能夠精確地區分下運動神經元疾病的部位和性質,而且對於肌肉的無力和麻痹、萎縮與異常收縮以及感覺的過敏和缺失、疼痛等症狀和體征能夠提供客觀的材料,以判明病變的程度,估計恢復的情況,推測最終結果。其唯一的缺點是不能得出病因學診斷,陽性結果意義較大,陰性結果意義較小。
有研究病例所檢肌電圖異常結果均顯示出神經源性損害,並且呈根性分佈。在急性期,常可觀察到插入電活動延長,肌鬆弛時出現束顫電位、纖顫電位和正銳波等異常自發電位,肌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數量減少,波幅降低。病程較長者可見運動單位電位相位增多,時限延長,波幅增高。這符合臨床的發病機制,因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病理改變主要是各種因素造成神經根的受激壓,隨著病情的進展,根袖處出現炎症反應,逐漸纖維化,甚至出現瓦勒變性,因而肌肉出現失神經電位。恢復期病損神經的修復過程出現大的再生電位, 表示肌肉已重新獲得神經支配,預後良好。